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數字森防”助力浙江高質量防控松材線蟲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1-16  
      松樹是浙江造林先鋒樹種,全省松林總面積超過5000萬畝,幾乎占浙江省森林總面積的一半。對松林而言,松材線蟲病是一種潛在威脅,
       松樹是浙江造林先鋒樹種,全省松林總面積超過5000萬畝,幾乎占浙江省森林總面積的一半。

      對松林而言,松材線蟲病是一種潛在威脅,其致病力強、發病速度快、傳播方式隱蔽,“一株即成災”,危害程度極大,治理難度也大。

      自2021年開展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以來,浙江省牢固樹立必防必控的決心、可防可控的信心和全防全控的恒心,以林長制為統領、以數字森防為關鍵,倒逼疫情防控體制機制重塑、流程再造,五年攻堅行動已實現重大突破。

      以林長制為統領實現防控突破

      每到春秋松材線蟲病普查和巡護重點期,頭戴三色頭盔的巡護隊伍就會出沒在溫嶺市的松林里。他們由除治隊伍、監理單位和管理主體三部分人員組成。

      及時發現疫木并根據現場情況立刻處理,是防治隊的日常工作。“2023年,溫嶺市全年疫木安全利用11096噸,全省疫木除治抽樣檢測整體合格率達94%。”溫嶺市松材線蟲病防治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松材線蟲病傳染極快、危害極大,一棵松樹染病如果得不到及時、徹底清理,極易蔓延成災。松褐天牛是傳播松材線蟲病的“元兇”之一,喜歡選擇健壯松樹取食、補充營養,而它攜帶的松材線蟲病能讓松樹快速致死。

      2021年,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正式啟動。同一年,浙江省印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地方政府負責制,將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納入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并作為林長主要任務之一。

      由此開始,浙江省以林長制為統領,一場面向松材線蟲病發起的戰“疫”行動拉開大幕。

      浙江省連續多年召開省總林長會議,印發總林長令部署推動,壓緊壓實地方政府防治責任;各級林長親自謀劃、靠前指揮、認真履職,累計巡林1351次;將疫情防控成效納入各設區市政府年度考核;全省累計投入各級資金20多億元,引導1600多家企業、2.5萬余人參與防控工作。

      近3年來,通過有效防控,大幅壓縮疫情規模,浙江歷史性扭轉了松材線蟲病不斷擴散的勢頭,實現防控突破。

      2023年秋季普查顯示,全省疫情發生面積430.8萬畝、因病致死松樹153.2萬株,較2020年分別下降304.0萬畝、368.2萬株,降幅分別為41.4%、70.4%。

      拔點清面成果遠超預期。成功拔除縣級疫區5個、鄉級疫點124個,有4個疫區、149個疫點和4.8萬個小班成功實現無疫情。

      以“數字森防”為關鍵實現精準防控

      疫木怎么找?防控質量如何保證?進度怎么抓?

      松材線蟲病治理難度大。如果僅憑一線管護員巡護,發現大面積成片枯死松樹并實施治理、有效遏制疫情擴散,只能算走出了防控第一步。“數字森防”,智能化管理才是實現精準防控、高效防控的關鍵所在。

      2021年9月,浙江啟動“數字森防”應用場景和移動端建設,為全省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落實到點、精確到株提供保障。全省松材線蟲病疫情數據一端口錄入、一平臺流轉、全省域共享。管理人員可實時對發現疫木、上報疫情、疫木清理、檢查驗收等環節溯源追蹤,并通過數據分析快速發現各類潛在風險,實現松材線蟲病全鏈條閉環智慧管控。

      運用圖像合成、AI識別、柵格切片等高效算法,大大縮短了林地疫病研讀時間,50萬畝林地的判讀時長從1周縮短到1小時,實現普查、除治、注藥、抽檢等數據全部精準到株,形成防控數字“一張圖”。

      在浙江2023秋季普查中,高達95%的死樹由無人機發現。

      探索數字技術賦能防治工作,為浙江松材線蟲病防治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數據錄入后,數字森防系統可根據數據構建模型打造“森防大腦”。通過對匯集的7600多萬條數據進行大數據運算,做到實時監測預警、全程跟蹤評價,為研判形勢和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財政等部門借助“數字森防”細化顆粒、全程留痕的技術能力,根據除治數據調整資金保障和招標時間。與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全省提前50多天開展集中除治,有效緩解春節、采茶期間用工荒問題。

      嚴防死守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防治松材線蟲病,浙江行動早、經驗多。早在2009年,浙江就在全國率先出臺《浙江省松材線蟲病防治條例》。

      浙江也是最早開始采用打孔注藥防治松材線蟲病的省份。松樹打孔注藥有指標、有檔案,也有對應的考核獎懲辦法。5年攻堅行動以來,全省打孔注藥1020萬株,建設健康森林489萬畝,成功挽救419萬株松樹,減少直接經濟損失35.3億元,進一步厚植美麗浙江底色。

      為實現高質量防控,浙江提出“510·清干凈”核心防治理念,即疫木伐樁高度低于5厘米、清理的山場無1厘米以上的枝丫、疫木全部清零,并要求全省除治隊統一穿戴有“510·清干凈”特色標識的安全馬甲和安全帽開展疫木清理作業,力求“山上不留一株死樹、路上不丟一根枝丫、農戶不存一塊松柴”。

      對各大風景名勝區、重點生態區而言,松材線蟲病更需嚴防死守。以溪口森林公園為例,區域內100年以上松樹近80株、80年以上的有5000多株、50年以上的有2萬余株,松林面積占比近八成。一株“中招”,連片成災。也正因為此,以黃山松著稱的黃山景區,始終懸掛著“嚴禁一切松木及其制品進入”的標語。

      對松材線蟲病的持續防治,為的不是浙江一地“獨善其身”,而是關乎全國近9億畝松林資源的生態安全。

      如今,浙江繼續創新防治方式,與省檢察院共建檢察公益訴訟協作配合機制,開辟司法監督新渠道;與寧波海關合作開發“數字森防-進境監管”應用模塊,構建境外引種植物數據庫,在全國首次實現林業、海關數據實時共享,開創進境監管新模式,嚴守國門生態安全,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果叮咚 謝力)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