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上的秋季撫育
——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秋季撫育作業現場見聞
11月17日,河北木蘭
最高氣溫零下2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5攝氏度,多云、陣風,山上的積雪沒過腳面,體感溫度遠低于實際氣溫。
各分場繼續開展秋撫作業。孟灤分場小孟奎營林區場部前山作業點、黃土梁作業點、二道岔蓋子溝作業點,桃山分場桃山營林區土門大西溝作業點、石人梁作業點,工人踏雪作業,施工員現場監督。
作業內容為拖拉機集材,人工造材、打杈、歸楞,檢尺后封垛。
11月18日,河北木蘭
最高氣溫9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9攝氏度,難得的無風、晴暖。中午時分,路面的雪開始融化,屋檐的冰柱紛紛掉落。
各分場搶抓時機開展作業。龍頭山分場順景營林區榛柴窩鋪楞場,新豐分場大西溝作業區、倒置溝作業點,工人踏雪作業,施工員現場監督。
作業內容為檢尺、采伐、騾子集材、造材、打杈、歸楞。

撫育作業現場 王艷軍攝
這是木蘭最忙的季節。
秋季撫育已近尾聲,采伐、集材、造材、打杈、歸楞的工作漸少,檢尺、封垛漸次展開。11月底前,各分場的秋撫作業計劃全部完成。
這是撫育的黃金季節。
如果氣溫大幅下降,檢尺記數時手就握不住筆。而一到大雪封山,出于人員、牲畜、機械安全的考慮,施工將全面停止。未完的工作只能留給春天。
分場檢尺、自驗,總場抽檢、復核,抽檢比例為10%,誤差不超過2%。做完這一切,木材將集中競拍。
三類秋撫作業
森林撫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旨在改善林木生長環境,促進保留木生長,縮短培育周期,提高森林效益,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
木蘭林場多年開展近自然森林經營,強調全流域、全周期、近自然,調樹種、調密度、調結構、調起源,對森林撫育一直格外重視。
林場培育科科長周慶營說:“今年的撫育項目共有3個,分別是央補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和低質低效林改造。”
央補森林撫育項目的全稱是《2024年度第一期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項目》,涉及12個分場540個小班,設計作業面積54531畝,消耗蓄積91285立方米。
項目主要技術措施為透光伐、疏伐、生長伐和衛生伐,輔助技術措施為修枝和割灌。
修枝與撫育間伐同步作業。幼齡林全林修枝,修枝高度一般為2米。目標樹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1/2;樹高超過15米的,修枝高度為4.5米。
退化林修復項目涉及8個分場,設計修復面積5000畝,消耗蓄積9041立方米,設計產材4878立方米。
項目主要技術措施為透光伐、疏伐、生長伐和衛生伐,輔助技術措施為修枝、更新前割灌、剩余物清理、實生更新標記、補植、幼撫割灌、幼撫定株和架設圍欄。
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涉及4個分場,設計改造面積1040畝,消耗蓄積3044立方米,設計產材1727立方米。
項目主要作業措施為衛生伐、疏伐,輔助作業措施為割灌、剩余物清理、整地、造林、架設圍欄和幼撫。
相對于東部,西部分場任務量大,孟灤、桃山分場3個項目都有。
撫育作業的設計、標號等工作六七月間已全部完成。秋撫作業開始的時候,標號的部位已變成褐色,不僅方便識別,也可以防止偷號、落號。
現場見證實操
早晨7點,施工員和工人到達山場。天氣并不理想,手機顯示氣溫零下13攝氏度,山上有風,實際氣溫要低三四度,在山場站一會,鉆心鉆肺地冷。
孟灤分場小孟奎營林區場部前山作業點是央補項目,有兩個施工現場,每個現場10個人,在集材、打杈和造材。
集材拖拉機輪胎上裝著防滑鏈,一趟趟往返于山場和楞場。云杉的針葉容易扎到眼睛,樹木被整株拖到山下楞場。現場油鋸轟響,有人量尺,有人造材、打杈,云杉很快被截成2米、3米、4米的規格材。然后,勾機歸楞。一個組一天能出材30—40立方米。
孟灤分場培育股股長魏浩亮說:“現場由施工員具體負責,監督放樹、造材和安全,要保護好幼樹,要提高造材效益,要保證施工安全。”
黃土梁作業點是退化林修復項目,每畝株數從66株調減到43株,每畝出材1.41立方米。間伐的山楊、樺樹和落葉松已完成歸楞。
除了安全,施工員吳天陽還要指導、監督工人比價造材。樹木有彎曲、分杈和尖削度,要根據價格表、造材表,造出充分體現價值的木材;“破肚子”的楊、樺要截下來,以免使好好的木材降到“等外”。
孟灤分場8個營林區7個有秋撫任務。場長姚衛星說:“間伐透光后,人工輔助轉化和天然更新都會開始。沒有母樹的適當補栽母樹;有了種源樹和空間,天然更新自然就起來了。二三十年后,上層楊、樺樹就會被替換掉,由矮林、中林最終變為喬林。”
二道岔蓋子溝實施的是帶狀作業,帶寬60米,伐一帶留一帶,山脊兩側交錯采伐。整個作業區440畝,伐掉了楊、樺樹,保留了實生苗。明年春天,會栽種核桃楸和從東北引進的水曲柳、黃菠蘿。
周慶營說:“40—60年的退化樹,是個貶值方向,再長就會心腐,甚至遭遇風折。帶狀更新逐步替代,除了保持樹種穩定性,還可避免灌木雜草瘋長和鼠害。”
他還說:“這些樹都是多代萌生,對樹齡要再認識,以老根的年齡評價樹齡才精準。”
59歲的孟凡玉是附近村民,已經在桃山分場桃山營林區土門大西溝作業點干了將近1個月,每天工資150元,工作就是掄著斧子打杈,“打溜光的嘍”。施工員董杰則監督工人長材不短造、好材不劣造。
石人梁作業區人工林居多,從1990年周慶營畢業就在間伐,出的木材越來越好,現在1畝出材2立方米。檢尺已經完成,3個年輕人踩著厚厚的雪,趕在太陽落山前來封垛,以防止木材被盜。

鉤機歸楞 程凱茵攝

采伐 程凱茵攝

集材 程凱茵攝

造材 程凱茵攝

檢尺 程凱茵攝
經營考慮動物
一人放樹、兩人打杈,油鋸在新豐分場大西溝作業區下砬子溝轟響。集材的騾子去鎮上釘掌,修好枝的樹暫留在山場,等騾子回來,再拖到山下的楞場造材。
新豐分場實施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華北地區森林經營提升多樣性示范”項目,共3000畝,分對照不動、常規作業、多樣性作業3種模式。下砬子溝是個小班,作業面積352畝,屬于多樣性作業。
工人剛剛放倒一棵樺樹。它是先鋒樹種,屬于低價值的霸王樹。樹倒的方向被精準控制,不能掛在別的樹上,更不能傷到實生幼苗。常規作業實施均質經營,砍次留好、砍密留稀。多樣性作業有所不同。六七月間按常規作業打號,根據新的作業要求,這個小班作了修號。
樹木間伐沒有密度要求,考慮留出林窗,增加草本、灌木,為動物提供食源和活動空間。蒙古櫟不伐,有鳥巢的樹不伐。一棵枯死的五角楓也被保留下來,作為生境樹種,讓昆蟲居住。灌木沿等高線平茬,以恢復活力和生長勢。同時,植株變矮也讓小動物取食能夠著樹葉。
新豐分場副場長于泊說,傳統經營對動物因素考慮不夠,但道理是相通的,森林質量好了,才更有利于動物棲息。
林間有豹貓、狍子、野豬、野兔、獾、雉雞和環頸雉。下砬子溝的集材道將留作獸道,大的伐樁會挖出存水坑,沿溝系還會挖幾個深50厘米的小水塘。另外,砬子下面用枝杈搭成小窩,營造動物庇護所。
施工員姜濤盯著工人按修號標記采伐,提醒工人保留核桃楸等食源、蜜源樹種,還要叮囑工人戴好安全帽和手套,趕騾子的時候跟在側后方。
山腳的楞場,幾棵保留的蒙古櫟從根部往上用木板做了防護,以防止施工損傷。
質量全程控制
龍頭山分場順景營林區榛柴窩鋪楞場,20人參加檢尺,2人或3人一組,1人記數、1人或2人檢尺,量小頭、窄面、皮內,現場報數聲此起彼伏,配合默契。
《木材檢尺野賬》上有作業地點、垛號、樹種、材長、徑級、根數、材積等數字,這是入庫和集中競拍的依據;檢尺、記錄、計算分別有人簽字,可以溯源追責。
林場培育科副科長王輝說:“設計、標號、施工技術指導和檢尺,這些工作全部由林場干部職工完成,以隨時掌握施工質量、進度和安全。”
倒置溝作業點因為坡度陡實施騾子集材,5頭騾子一趟趟地往返山上和楞場。65歲的趙振國是隆化人,騾子是老板的,他只掙一天200元的工資。
木蘭林場給作業人員上了人身意外傷害險,騾子的財產險由主人給上。趕騾子的來自省內的隆化、平泉和內蒙古寧城,林場負責住宿和接送。
騾子不是第一年參加集材,已經訓練有素。趕騾子的和作業人員也大多是熟手,參加過崗前培訓,對安全規范、作業規程了然于心。
木蘭林場2010年開始接受德國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并本土化執行,現有林基本經營了一遍。經歷了一次次思想碰撞和現實探索,全場實現了統一思想、統一技術、統一標準,如何選擇目標樹、伐除干擾樹,每個人心里都清清楚楚,森林經營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木蘭全員參與森林經營。
專題講授近自然森林經營的《木蘭林業課》已經推出9集,去年出版了偏理論的《育林精要》,今年將出版更實操的《技術手冊》。
日常培訓機會多多。讀書會、演講比賽、視頻大賽、集體培訓接連不斷。山灣子分場還創新推出山灣子夜校,主講的也是森林經營理念和技術。
機關也要掌握技術。11月13日,林場在北溝分場開展設計比賽,各分場和機關黨支部針對近自然育林技術比武,精準選擇目標樹。
分場即將同臺競技。采伐結束之后,中幼撫聯查驗收就將開展。各個分場的場長、生產副場長、生產股長參加,一個個分場走,你是怎么干的,理念技術如何,小班怎么考慮?大家共同打分,最終全場排名。
木蘭森林經營持續在路上。(陳永生 王艷軍)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