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陜西榆林深入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11-03  
      9月的定邊鹽湖濕地美不勝收,色彩斑斕。陽光下,一方方鹽田,猶如大自然的調色板,絢麗奪目、風景怡人。時常有行旅至此的游人,
       9月的定邊鹽湖濕地美不勝收,色彩斑斕。陽光下,一方方鹽田,猶如大自然的“調色板”,絢麗奪目、風景怡人。時常有行旅至此的游人,將這塞上鹽湖的“盛世美顏”,用畫板里的彩墨丹青和相機里的拾光掠影定格私藏。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素有"地球之腎"的美稱。保護好濕地生態系統,對維系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原則,持續抓好濕地保護修復等工程建設,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幅山水靜好、飛鳥翔集的美麗濕地生態畫卷在塞上大地鋪展開來。

      在榆林眾多濕地中,紅堿淖濕地生態系統極具典型。獨特的自然環境,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賦予它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交相輝映的美麗風光,而且孕育了特色鮮明的野生動植物種群體系,呈現出半荒漠區域生態系統多樣、生物物種多樣、遺傳基因多樣的獨特潛質,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以后,紅堿淖水位連年下降,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紅堿淖將可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命運。

      為了不讓紅堿淖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從2012年開始,當地委托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了濕地生態環境變化歸因及保護對策研究、水質調查評價、遺鷗種群保護可行性研究、植物資源調查等一系列研究課題,為保護工作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我們對入湖主要河流七卜素河主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協調內蒙古札薩克水庫每年為紅堿淖補水100萬立方米,連續多年采取人工增雨措施。”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賀和平介紹,保護區還加強水質治理,完成了8處規模養殖場搬遷和3處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開展了微生物工程技術治理水質試驗、入湖河流河道整治、湖岸草原濕地治理等工程。

      2022年12月,紅堿淖濕地湖心島生境修復與遺鷗種群保護被生態環境部評選為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如今,紅堿淖自然保護區不僅是瀕危珍禽遺鷗最大的繁殖棲息地,也是我國中部眾多水禽遷徙路線上停歇的最大驛站。

      和紅堿淖的“落霞與孤鶩齊飛”不同,處于橫山區的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則是“稻花香里說豐年”。

      9月12日,在無定河畔的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看到,如毯的稻田在陽光映襯下分外奪目,蜿蜒曲折的河水在天然的濕地上勾勒出美麗的曲線,讓人過目難忘。

      無定河濕地,北靠廣袤的毛烏素沙地,南接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廣闊的河流濕地是鎖住沙海南移的天然屏障,生態區位尤為顯著。其中保護區位于橫山區北部的無定河流域,西起雷龍灣鎮王圪堵水庫上游,東至橫山區黨岔鎮韓石畔村,涉及橫山區的黨岔、白界、響水、波羅、雷龍灣、橫山6個鄉鎮。

      為保護無定河流域生態環境,打擊破壞濕地行為,近年來,榆林市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用地分類管控,實施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綠盾行動”,以“溯源監測、截污分流”為核心,持續開展無定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使得45個入河排污口通過截污拉運處置實現常態化管控,176個排污口錄入管控系統。

      此外,當地還科學發展適合當地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模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節水等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現在的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只見白鷺不見羊,我們每年要進行四次魚餌蝦餌的投放,大天鵝棲息數量已經增長了5000只左右。”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山管理站站長劉玉斌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