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梁山“梨博士”賦能梨產業助農增收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9-05  
      春賞梨花,秋品脆梨。眼下正是早熟梨豐收的時節,在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數千畝香梨陸續成熟。青枝翠葉中,飽滿壯實的脆梨綴滿枝
       春賞梨花,秋品脆梨。眼下正是早熟梨豐收的時節,在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數千畝香梨陸續成熟。青枝翠葉中,飽滿壯實的脆梨綴滿枝頭,誘人的果實與燦爛的陽光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喜人的豐收畫卷。

      “現在,我們種植的‘翠玉’和‘翠冠’梨每畝產量3500—4000公斤,在品質和產量上都有保障。這離不開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技術人員一直以來在技術和銷售渠道上給我們的指導和幫助,他們經常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微信群隨時解答技術難題。”梁山縣浩輝生態采摘園果農陳丕云對筆者說。

      梁山縣地處山東西部,是濟寧市唯一的沿黃縣,境內以平原為主,土壤多為潮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適宜蘋果、梨、杏等多種水果生長。馬營鎮作為“特色林果之鄉”,生產的韓國梨曾久負盛名。但由于品種老化、栽培技術落后等原因,近幾年果業生產經濟效益逐年下降。為解決技術問題,梁山縣創建了“梨博士教老鄉”服務品牌,開展一條龍助農行動。

      2016年,在濟寧市林業局張樹軍博士的指導下,梁山縣引進“翠玉”“翠冠”兩個早熟梨品種進行試驗栽培并獲得成功。2017年,新品種由梁山鳳凰山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推廣標準化種植,并連續保持試驗園畝產超過5000公斤的紀錄。“翠冠”梨種植過程中不套袋,果面仍舊光潔、翠綠,更是打破了南方“無銹不‘翠冠’、無‘翠冠’不生銹”的魔咒。比其他品種早上市1個月的“翠玉”“翠冠”梨,皮薄肉嫩、汁多味甜、清脆爽口,深受群眾喜愛,老百姓習慣稱之為“博士梨”,目前梁山縣已栽植4560余畝。

      梁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揮技術優勢,構建梨產業技術體系,打造經濟林專家示范基地平臺,引進高校、科研院所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科技合作,優化產業布局。組織果農到梨產業發展先進地區學習觀摩,邀請國內、省內梨專家到梁山開展技術培訓,幫助果農盡快掌握梨栽培新技術,同時開展科技下鄉服務,今年以來,到果園指導果農120多次;組建“梨聯合社”專業技術服務微信群、梁山果樹管理綜合服務群,在線群員520多人,12名科技林長與群內專家及時在線解答果農生產問題。

      目前,全縣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基地示范,形成了以技術為主體、項目為支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21年,梁山縣成為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納入國家梨產業體系管理。

      果品不光要“種得好”,還要“賣得火”,才能助農致富。林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品質提升和市場認可,而規模發展、精細管理、規范操作是果農增收致富的“助推劑”。

      為拓寬梨農銷售渠道,梁山縣連續3年承辦濟寧市早熟梨品鑒推介會,各地客商推介會上達成了多個早熟梨等特色優勢品牌的合作意向,實現品牌共贏。同時,幫助梨農開通線上銷售,利用網紅直播帶貨等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果農在電商App的銷量逐年增多。“咱們現在既有線下批發零售,也有線上物流配送。希望以后能將‘博士梨’推廣到更大的平臺,讓更多的人愛上梁山梨。”提起今后的發展前景,陳丕云信心滿滿。

      截至目前,全縣共引進梨優良品種20多個,推進了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從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到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梁山縣走出了一條早熟梨鏈條式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助力鄉村振興,鼓起了沿黃果農的腰包。(唐芳然)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