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違法行為亮劍,撫平“生態傷痕”
誰破壞,誰修復!
2015年5月3日,由松陽縣人民檢察院牽頭,聯合縣林業局、縣森林公安局在西屏街道桐溪村建立了“松陽縣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案件補植復綠基地”,在這塊面積200余畝的基地上,違法犯罪人員通過補植復綠等手段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稱之為生態修復示范基地1.0版“悔過林”。
這是松陽縣首次深化“公益訴訟+生態修復”辦案模式。2020年,在“悔過林”的基礎上,松陽縣依托“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積極主動服務松陽縣中心工作,再次對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款進行創新使用,并將近年環境公益訴訟獲得的賠償款約70萬元投入基地建設,成功打造浙江省首家以“特色經濟林”為依托,產出收益用于扶貧消薄,集“修復、警示、教育、扶貧”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修復示范基地2.0版“知返林”。
和1.0版僅以“勞務代償”等形式,督促公益訴訟被告履行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義務不同,2.0版依托松陽作為全國茶葉發展十強縣、全省香榧特色產業示范縣的良好產業基礎,在基地林上種植紅花油茶、香榧等高質量、高收益的高山經濟類農林產品,前3年予以種植農戶保障苗木成活率前提下的撫育補助。預計基地10年內經濟效益總額可達100萬元,實現生態修復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雙贏。
激發傳統村落活力,守護“最美鄉愁”
古樹搖新綠,清流帶落紅。古樹密布,溪水潺潺,總能勾起人們的淡淡鄉愁。
作為一座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古城,松陽縣境內保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其中有75個國家級“中國傳統村落”,高山階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和客家古村落在松陽的山水間交相輝映,數量位居浙江第一、華東第二,是中國農耕文明形態保留最完整、鄉土文化傳承最好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古典中國的縣域樣本”和“活著的清明上河圖”。
在這些古村落中,一株株古樹如一顆顆瑰寶,不僅蘊含了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而且寄托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著鄉愁,訴說著鄉村往事和風土人情。
“小時候,我就在這棵老樹下玩耍,那時候它長得很漂亮。現在樹心都爛空了,真心疼。”2021年9月,松陽縣林業部門攜手檢察院在傳統村落保護情況調查中,經村民提供線索,發現松陽縣竹源鄉后畬村古樹群存在保護不到位的情況。
松陽縣域范圍內共有古樹5730株、古樹群73個,總計列入保護名錄的古樹有上萬株,經調查發現,其中不少古樹名木存在人為破壞、病蟲危害、長勢衰弱、生境退化等問題。
2022年,松陽縣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實踐再次升級,推出公益訴訟生態修復示范基地3.0版,繼1.0版“悔過林”和2.0版“知返林”之后,這一次又把目標聚焦在了“古樹群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上。
以古樹保護為基,引領“鄉村振興”
3.0版基地位于后畬村,村落周圍散落著幾百棵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形成了一片古樹群,樹齡400多年的南方紅豆杉,胸徑近2米,要4人伸臂合圍才能抱攏。
針對后畬村部分古樹群生存環境逐漸惡化問題,松陽縣開啟了“古樹拯救行動”。由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對古樹群每一棵古樹進行精準體檢,并提出修復方案;檢察機關、林業局、財政局、法院等多部門形成四方協同機制,明確具體職責,將公益訴訟生態修復金投入古樹群保護項目中,形成古樹保護治理合力,科學開展古樹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古樹生長環境,對古樹進行科學保育與復壯,提升古樹的景觀質量,打造出“古樹群”生態修復示范基地“振興林”。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集生態修復、系統治理、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振興林”項目正式完成,成為后畬村的一塊“金字招牌”。作為首個針對古樹群進行保護的項目,“振興林”彰顯了古樹保護的示范引領效應,對促進松陽國家級傳統村落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也給縣域范圍內古樹名木保護發展提供了示范。
如果說1.0版和2.0版基地建設的理念,是通過補植復綠修復已損害的生態環境,那么3.0版“古樹群”生態修復示范基地建設理念,轉為對古樹名木進行源頭保護,從補植復綠的“治已病”“治己病”向整治古樹群環境的“治未病”“治他病”轉變,實現生態修復形式從“種新樹”向“護古樹”提升,修復效果從單純綠化環境、發展經濟向保護傳統文化和服務鄉村振興延伸。
多年來,松陽縣生態保護的蝶變之路,也是生態修復示范基地的迭代升級之路。未來,松陽將進一步深化“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繼續推出生態修復示范基地4.0版、5.0版……范圍將覆蓋野生動植物保護、全球物種保護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加快生態價值轉化,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松陽力量。(柯宗 丁俊)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