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草原保護與修復、種草改良、生態草牧業提質增效等工作,各類草種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草種需求空間進一步擴大。
好草需良種。
我國草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近年來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只有更好地推進草種業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夯實我國草原修復治理和牧業發展的基礎。
草種是草原修復治理的基礎
草種是草原修復治理的基礎,事關國家生態安全、食品安全和廣大農牧民生產生活,與農業種子同等重要。
目前,我國的鄉土草種子仍然嚴重缺乏,草原修復治理等工程對草種的需求量巨大。
據《2023年全國草種供需分析報告》顯示:預計2023年全國草種需求總量為16萬—20萬噸,其中生態類草種(包括生態修復用草種和草坪草種)共計10萬—12萬噸;飼草草種6萬—8萬噸。預計2023年我國草種進口量將維持在10萬噸左右。隨著國家持續加大退化草原修復力度,我國對特性優良的鄉土草種種子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需與供之間的差額,不僅僅體現在數字,這也說明我國草種業在基礎科學創新、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是世界草種質資源保存大國,但是草種質資源鑒定工作明顯滯后,在保存的8萬多份種質資源中,完成精準鑒定的不到1萬份。由于鑒定滯后,我國草種質資源利用率不足3%。目前國審草品種僅651個,而美國在國際上登記的禾草品種就有5000多個,我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我國草種業企業多為貿易為主,與國外種業企業相比存在明顯弱項,亟待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
解決草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不健全、優良草種培育與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化組織體系不完整、草種管理還不完善等問題,草種業才能健康發展。
科學推進草種業高質量發展
草原工作“重”在保護,“要”在修復,“核心”是質量,基礎是草種。
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印發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也編制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為草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林草局編制了《“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林草種苗“十四五”發展規劃》,也對草種業發展作出了明確安排,印發了《林草種子領域標準體系》,構建林草種子標準體系,草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完成。
2022年,國家林草局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草種業發展的工作方案》,確定了草種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名單和科研支撐機構名單,組織專家編制了《全國草種質資源普查實施方案》并成立了技術協作組,開展草種質資源保存工作。
國家林草局布局建設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內蒙古分庫,作為我國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中心庫。同時,成立了國家林草局第一屆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和9個省級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科學推進草品種審定。目前,已審定通過草品種32個,確定公布了30處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對38個草品種進行區域試驗。
2021年,國家林草局首次公布主要草種目錄,在牧草的基礎上增加了生態修復用草、能源草、藥用草等草種類型,這些工作的實施標志著草種管理工作由側重于牧草管理進入到全口徑草種管理的新階段。
2022年,國家林草局開展草種優良品種培育科技揭榜掛帥項目,明確了開展羊草、披堿草等草種研發任務;配合有關方面集中科研力量攻克草種育種難關;開展了優質草種推廣應用示范,將285項草種業科技成果納入國家林草科技推廣成果庫,安排中央財政資金600萬元用于實施6項草種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同時,積極指導有關省區充分利用中央資金支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選擇適宜生態修復的鄉土草種開展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各地安排新建草種繁育基地30余萬畝。
一系列科研項目的實施,也標志著我國草種業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
發展草種業保障糧食安全
隨著居民膳食結構的改變,糧食安全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口糧安全,以肉蛋奶生產為主的草牧業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但是家畜飼料糧是人口糧的2.5倍,飼料缺口越來越大,需要牧草來填補。
據國土“三調”結果,我國有39.68億畝草地,而草原資源分布范圍近60億畝,占國土面積的40%。草地資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任繼周院士團隊研究表明,同樣的水土資源,如果生產優質飼草,可收獲能量比谷物多3倍—5倍,蛋白質比谷物多4倍—8倍。
增加優質飼草供應、降低畜牧業對玉米等糧食的消耗和對進口豆粕等的依賴,可以更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發展草種業正是大勢所趨。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作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舉措,將“加強草原休養生息”作為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去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2025年,全國優質飼草產量達到9800萬噸,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達80%以上,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飼料(草)生產與加工機械化率達65%以上。
據專家測算,如果恢復草原生態,可以使草地生產力提高5倍以上,草原載畜量成倍提升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降低飼料進口依賴度,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作出貢獻,同時可在增加草原碳匯、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從四個方面,夯實我國草種業發展基礎,推進草種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我國草原治理修復的需求。
一是實施國家草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戰略,夯實草種業發展基礎。國家林草局將協調管理部門、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多方力量,不斷加大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力度,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的新格局;探索建立“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穩定支持草種質資源庫建設和資源精準鑒定工作,發掘出一批優異種質和基因,將種質資源和成熟技術成果高效地向種子企業轉移,更好服務于企業的商業化研發,不斷提高我國草種特別是鄉土草種的生產能力。
二是實施草種業強企戰略,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定位。企業強則產業強,以草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草種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培育我國的草種業領頭企業,集中高端人才、先進技術、研發資源,使草種業綜合創新效率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合理加大對草種業高科技創新公司的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草種產業,促進創新型草種企業在技術上搶占先機。
三是推進監管制度現代化,加強行業管理。國家林草局繼續健全完善草種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相關管理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草種行為;完善種子檢測體系,加快制定認證管理辦法,開展草種子質量認證,不斷提高國產草種的品質,推動國產草種進入國際市場。
四是以應用與產品需求為導向,強化機制創新。國家林草局將搭建草種育種研發平臺,布局草種育種實驗室,研發高產、優質、多抗、易機收的突破性草種,增強我國草種的研發能力;推動草種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資源、人才、技術向草種企業聚集,切實推進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