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幕式上,廈門園林植物園副主任蔡邦平致歡迎辭。他說,中國秋海棠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分布狹窄、生境單一且脆弱,大多處于極危、瀕危、易危或近危的狀態。他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讓業界同行攜手并肩、勇毅前行,切實擔起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秋海棠的重任,同時推動國內外各植物園、各大高校、企業以及愛好者之間的合作交流,發展好秋海棠的美麗事業。
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辰山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主任田代科,從引種保育、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作專業委員會年度工作報告。
本次年會展覽共收集來自17家單位及個人的81份展品,同時評出各類獎項。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專家,為年度獲獎者和獲獎展品頒獎。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李凌飛副研究員和秋海棠育種達人、廣州市綠脈花卉園林有限公司創始人譚俊迪分獲本年度科學研究獎和園藝開發獎。王成新羅的龍胄秋海棠獲得最佳展品獎和原種栽培組金獎。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的海南秋海棠、‘優雅海棠依舊’和[夢幻海星]秋海棠獲得瀕危保護組金獎、應用創意金獎和品種栽培組金獎。廣西桂林植物園的彎果秋海棠和[銀寶石]秋海棠貼墻栽培新方法獲技術創新獎。王炳謀的‘雪豹’秋海棠獲得品種培育組金獎。
旨在進一步加強秋海棠領域的國際交流和交往,促進秋海棠引種和保育,普及野生秋海棠保護,推廣秋海棠栽培和應制的本屆年會上以“秋海棠:探索與應用”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的8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秋海棠的種質資源、新品種培育、文化價值、瀕危等級評價、國際登錄等內容,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其中美國秋海棠協會理事瑞克·薛爾霍恩,當今世界頂尖秋海棠科植物分類學家、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英國愛丁堡大學高級研究員、熱帶植物學家馬馬克.休斯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生物科學聯盟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委員會委員、國際園藝學會栽培品種登錄特別委員會委員靳曉白分別以“美國佛羅里達州北部的秋海棠栽培”、“探索和理解海棠屬的物種多樣性”和“秋海棠屬栽培品種的名稱”為題,在線上報告。
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國際秋海棠屬栽培品種登錄負責人董文珂在線上分享中,介紹了國際秋海棠屬栽培品種登錄的歷史與現狀。截止目前,全世界70年來累計完成14個國家的1135個秋海棠栽培品種登錄。其中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和日本的登錄數量依次為899個、144個、28個和24個。中國自2017年首次登錄‘繁星’和‘寧明銀’兩個秋海棠品種以來,2020年至2022年又先后登錄了26個品種。
董文珂說:秋海棠栽培品種國際登錄呈現出年輕愛好者越來越多的趨勢。原產亞洲的秋海棠成為主要親本,愛好者登錄的品種少量繁殖后在線銷售成為時尚。目前,中國秋海棠愛好者迅速增加,美國的愛好者數量保持平穩,而其他國家的愛好者的此起彼伏。
董文珂在報告中指出,經過他考證,我國秋海棠是在500多年前的明代早期首次出現文字記載的。邊貢的秋海棠詩詞是最早的秋海棠文章,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記載秋海棠的著作,秋海棠的別稱最早出現在《群芳譜》中,叫八月春和斷腸花。南宋陸游與唐婉分別時,唐婉送給陸游一盆秋海棠,作為傳情思念之物的故事為后人杜撰。清《廣群芳譜》中記載《采蘭雜志》和《嫏嬛記》中有關于秋海棠的記載,查閱原著后根本沒有相關的介紹。
蒞臨現場的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在以“秋海棠的傳統利用及其植物文化”為題的報告中,從語言、品格、傳說、引種、習俗、宗教、觀賞、多彩等方面,重點介紹了底蘊深厚、多姿多彩的植物文化,并以秋海棠承載的傳統知識和文化作為案例,強調植物文化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價值。
龍春林說,人類關于植物的傳統知識和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認知、管理和利用植物的傳統知識浩如煙海,包括對秋海棠屬植物的傳統利用和植物文化。我國色的阿昌族、白族等23個民族,利用26種秋海棠作為草藥,以10余種秋海棠作為菜肴和茶飲,有些秋海棠是重要的文化符號。秋海棠作為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元素,成就了古今膾炙人口的佳作。紫背天葵、秋海棠兩個物種是該屬植物中的重要代表。“植物文化在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文明建設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龍春林說。
田代科研究員在以“國產秋海棠屬的物種新概況及瀕危等級評價初報”為題的報告中提到,秋海棠屬是多樣性最高的植物類群之一,預計全球超過2500種。其中中國秋海棠種類預計在300—350種之間,其中云南和廣西分布的種類最多。根據現有的野外調查和標本數據,基于國際紅色名錄評價標準,約30%的國產秋海棠為極危級,但其中只有香港秋海棠、海南秋海棠、陽春秋海棠等7種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因此不利于其保護。
田代科強調,針對一個物種的瀕危等級評價和劃分,不應只從全球視野考慮,還應該從國家、省(區市)多層面考慮,這樣才更加有利于物種的保護。他說:“國產秋海棠屬物種的瀕危級別評價劃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隨著未來調查更加全面和深入,部分種類的保護級別會適當降低,但也有少數種類因為經濟價值高而可能被過度采集,從而需要及時提高保護級別。”
譚俊迪是2015年看到一張葉片呈現螺旋狀斑紋而愛上秋海棠的。至今已培育出超過20個適合園藝推廣的優秀自育雜交品種,為豐富和推廣秋海棠在國內的適用范圍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以“從新手到育種,一個玩家的成長”為題,精彩分享了他的秋海棠資源收集、馴化、育種過程和成果。
德國班納利種子公司亞洲區銷售經理朱朝偉在現場以“班納利的海棠世界”為題的報告中,通過大量的精美的圖片展示、介紹了班納利百年秋海棠的育種歷史和故事以及班納利球根海棠的傳統垂吊型彩飾系列、新的半垂吊型歡樂系列、盆花型永恒系列品種的優良品質、花色花色特性和使用場景及其景觀效果及其栽培要點。其中大花海棠比哥大花海棠、超級海棠巨無霸等新優品種以其花色靚麗、花徑大花量多,養護簡單,適用范圍廣泛、盆栽或成片栽培景觀效果好,而受到與會者的關注。
會后,主辦方還組織考察棠潮園藝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的秋海棠播種、育苗線及其秋海棠的應用效果和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秋海棠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