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保護濱海濕地 發揮藍碳作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11-16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黃山 劉澤英 趙輝  

      近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活動——藍碳與濱海濕地:氣候、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線上線下舉行,探討濱海濕地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發揮的作用以及濱海濕地自身面臨的問題,促進濱海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在全球藍碳領域的影響力。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聯合發布《藍碳:健康海洋對碳的固定作用》評估報告,正式提出“藍碳”概念,指出全球自然生態系統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中約55%由海洋生物捕獲并固定儲存于海洋生態系統,該部分的“碳”被稱為“藍碳”,即海洋碳匯。相對于陸地生態系統的綠碳,藍碳儲存時間長,平均可達數百年,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戴民漢發表《濱海濕地等近海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增匯潛力》主旨報告,提出推動將海洋碳匯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科學研究方面開展全方位國際合作等政策建議。

      與會代表分別就“藍碳履約與市場參與”“陸海交錯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濱海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生計”等主題分享科研成果與實踐情況。

      論壇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海南大學主辦,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美樂家(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承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