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近日公布。2015—2021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通過此次資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本底狀況,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數據庫。
根據普查技術規范,此次普查的范圍包括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包括自然保護區和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國有林區以及臺灣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此次普查對散生古樹名木進行了每木調查,對其樹齡、分布、權屬、生長勢、相關歷史文化信息做了詳細登記;對群狀古樹一般只統計了古樹數量。
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布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散生古樹名木中,古樹121.4865萬株、名木5235株、古樹且名木1186株,數量較多的樹種有樟樹、柏樹、銀杏、松樹、國槐等;群狀古樹分布在18585處古樹群中。
古樹名木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是云南,超過100萬株,陜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株,浙江、山東、湖南、內蒙古、江西、貴州、廣西、山西、福建超過10萬株。
全國散生古樹的樹齡主要集中在100—299年間,共有98.75萬株;樹齡在300—499年的有16.03萬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
全國散生古樹名木按權屬分,國有18.23萬株、集體90.97萬株、個人12.41萬株、其他0.52萬株;按生長環境分,良好96.98萬株、中等18.04萬株、差6.85萬株、極差0.26萬株;按長勢情況分,正常103.73萬株、衰弱15.77萬株、瀕危2.63萬株。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表示,將積極運用本次普查成果,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適時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補充調查,建立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一張圖”,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嚴格落實管護責任制,加大日常巡查巡護力度,堅決打擊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犯罪行為。針對普查中發現的長勢衰弱和瀕危古樹名木,積極指導推動各地及時開展搶救復壯。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出臺國務院古樹名木保護的行政法規,推進《森林法實施條例》修訂工作,進一步細化古樹名木保護法律責任,形成依法保護長效機制。加強宣傳教育,講好古樹名木故事,增強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和熱情,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和監督,形成保護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