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面對來勢兇猛的松材線蟲病疫情,多措并舉,科學施策,以制度創新提升治理效能,有效地控制了松材線蟲病的蔓延。
湖南松樹資源豐富,馬尾松、濕地松等松林總面積240多萬公頃,面積和蓄積均占全省森林的1/3以上。松材線蟲病20世紀80年代初期入侵我國后不斷蔓延。2021年,湖南省14個市(州)有75個縣級行政區476個鄉鎮級行政區7.4萬公頃松林發生疫情,致死松樹60余萬株,疫區覆蓋張家界、岳麓山、南岳等風景名勝區,也對韶山、南山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及全省松林構成嚴重威脅。面對嚴峻的疫情,湖南創新防控機制和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創新管理機制,壓實防控責任。湖南省委、省政府把防治松材線蟲病提到維護生態安全和實現“三高四新”戰略的高度,明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省政府成立了有害生物防控指揮部,與市(州)政府簽訂了松材線蟲病防治責任書,將松材線蟲病防治成效納入績效考核指標及林長制工作考核內容。省林業局把松材線蟲病防治列入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防控工作規劃和行動方案,掛圖作戰,以目標倒逼進度和效率,由局領導 “分片包干”負責督導,對疫區實行“一縣一策”和進度 “一月一調度”,建立起檢查評估機制,用項目安排激勵,用約談促整改。全省還制訂了枯死松木監測、鑒定、采伐、監管、處置等各環節的操作規范,從而構建起從組織到技術的閉環管理體系。
創新生態治理,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為準確掌握疫情,全省出動2700余人對轄區所有松林開展專項普查,采取線路踏查與無人機多光譜智能識別相結合的方法,不放過任何角落、任何一株松樹,普查結果輸入松材線蟲病精細化管理平臺。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明確“重點拔除、逐步壓縮、全面控制”的防治策略,對張家界、韶山等重點地區嚴加防護,疫點除治則注重生態系統的功能提升。對韶山等非疫區,強化植物檢疫,重在媒介昆蟲防治,嚴防死守將疫病“拒之門外”。對張家界等疫區疫點,防控著眼點不是病死松樹清理,而是疫木清零、注藥保護和林相改造相結合,通過實施森林撫育、森林質量提升和油茶低產林改造等生態工程項目,培育健康森林。如寧遠縣中和鎮白云山林場將感病的63公頃松林納入歐洲投資湖南森林提質增效示范項目新造林計劃,在伐除感病松樹跡地上,改種櫸木、烏桕、楓香、楠木等景觀樹10萬株,很快,梯田幼林順山而長,紅黃藍色錯落有致,林間道路曲徑通幽,成了當地亮麗的風景。如此生態治理的松林,全省現有639處,面積3000余公頃。
創新防治方式,確保防控效果。在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初期,各地發現感病松樹后,推行“查、砍、清、燒(碎)、包、捆、埋、標”處置方式,不僅清除疫木成本較高,而且時有山火發生。通過摸索和創新,各地采取社會化、集約化、精細化相結合的新模式,還開展了第三方監理、“林農負責制”防治和湘鄂疫區聯防聯治試點,除治任務實現了專業化、社會化,防治成本大幅降低。全省成功運用焚燒與無害化利用結合的方式對病死松樹實行“動態清零”,已建立粉碎(削片、旋切)等無害化利用廠64個,采取無害化利用的疫木達32萬株,占總清理量的26.7%。全省集中采購智能蟲情測報燈、疫木粉碎機等物聯網終端設備,將2萬余個感病小班和除治的疫木數據錄入自主研發的“松線管家云平臺”,實行除治可視化實時監管。省林科院等科研單位積極開展松材線蟲病早期診斷及逆轉技術等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
創新社會治理,形成全社會參與防治的合力。全省各地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將松材線蟲病的防控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讓農民主動投身疫病防控。林業部門每年開展“護松”檢疫執法專項行動,對木材加工企業和涉及松樹經營的單位逐個排查,對除治區附近林農收存的感病松柴就地銷毀。省林業局聯合省質監局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檢查,加大對違法違規加工、運輸和利用疫木的打擊力度。同時,建立起多部門協作交流機制,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如財政部門加大了松材線蟲病防治力度,省里不僅保障專項經費逐年增加,還調劑安排了松材線蟲病疫木伐除和撫育資金,全省每年投入松材線蟲病防治資金超過3億元。
機制創新猶如源頭活水,湖南省松材線蟲病防控形成了高效運作的新局面。在上一個冬春季,盡管遭遇新冠疫情和頻繁雨雪天氣等不利條件,全省仍然籌集資金2.48億元,出動1291支專業除治隊,完成了所有感病松林的除治任務,清理疫木120萬株,打孔注藥保護古松大樹24萬株。與上年同期相比,成功解除了益陽市赫山區松材線蟲害疫情,實現了3個縣級疫區、10個鄉鎮疫點、423個小班無疫情,無新增疫區,2/3疫區發生面積減少,近一半的疫區病死松樹數量下降。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