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讓紅樹林成為南粵大地新名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8-31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輝  

      在南粵大地數千公里的海岸線上,隨處可見繁盛茂密、呈帶狀生長的紅樹林。它們充盈在海陸之間、深扎于綿延灘涂,筑起一道道“綠色長城”,成為海岸線上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場所。

      廣東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也是紅樹林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資料顯示,廣東東起潮州饒平縣拓林港、西至湛江徐聞縣五里鎮的沿海13個地級市41個縣(區)都有紅樹林分布,全省紅樹林面積近16萬畝,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9.3%;紅樹林種類24種,占全國紅樹林種類的64.9%。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樹林保護工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建立紅樹林保護“四個一”工作機制,有效保護修復了全省大部分現有紅樹林濕地,維持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整體健康穩定。截至2021年底,廣東建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10個,保護紅樹林面積12.58萬畝,占全省紅樹林面積的78%。

      繪好“一張圖”,統籌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

      廣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2021年12月,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部署“營造萬畝級紅樹林,將紅樹林打造成為除經濟工作之外又一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亮麗名片”。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具有海岸生態多樣性保護和防災減災功能的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和要求,廣東省自然資源部門、林業部門充分對接省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將紅樹林保護修復作為具有廣東特色的生態系統保護重要內容全力推進。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聯合印發《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紅樹林整體保護等6項舉措,進一步厘清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并將營造修復工作任務細化分解至各地市,確保高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的到2025年營造紅樹林8.25萬畝、修復現有紅樹林3.75萬畝的任務。

      廣東還將紅樹林營造納入省級涉農資金和海洋生態修復資金支持范圍,并作為全面推行林長制和自然資源考核事項的考核任務之一,壓緊壓實各方責任,確保各項工作取得成效。

      做實“一本賬”,優先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

      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中,廣東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要求,依據國土“三調”等基礎性調查及國土空間“雙評價”等評估結果,將分布在13個沿海地市的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地外的現有紅樹林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與此同時,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集中連片的紅樹林盡可能地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現階段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顯示,擬將保護地內紅樹林分布面積從整合優化前的10.44萬畝增加到10.65萬畝。

      為保障紅樹林生長空間不受擠占,廣東進一步強化了紅樹林用途管制,規定除國家重點項目外,禁止占用紅樹林濕地;確需占用或者臨時占用的,開展不可避讓性論證,依法辦理審批手續,支持通過異地補種等措施開展修復。

      廣東還組織開展了“雙百日”行動、“利劍行動”等專項執法行動和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核查,進一步加大巡查和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紅樹林的違法違規行為,嚴格保護紅樹林生態空間。

      構建“一套制度”,全面完善紅樹林保護機制

      2019年3月,廣東出臺《廣東省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除國家重大項目以外,一律禁止圍填海。

      2020年11月27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了《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新條例增設了“紅樹林濕地保護”專章,明確了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紅樹林保護納入本地區濕地保護規劃,并兼顧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需要,以及通航、行洪、候鳥停歇覓食地等需求。新條例進一步完善了紅樹林保護管理規定,為全國紅樹林保護法制建設提供了經驗。

      廣東還完善了紅樹林營造修復獎勵機制,在《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確定的營造1畝紅樹林獎勵0.4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基礎上,靈活配套增加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的積極性。

      作為廣東省紅樹林面積最大的沿海城市,湛江市有紅樹林9.59萬畝,占全省紅樹林面積的60%。目前,湛江正舉全市之力打造“紅樹林之城”。為讓紅樹林成為“金樹林”,湛江積極探索紅樹林碳匯交易機制。2021年4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通過核證碳標準開發和管理組織的評審,成功注冊為我國首個符合核證碳標準(VCS)以及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標準(CCB)的碳匯項目,并與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達成合作意向,計劃按每噸66元的價格出售項目簽發的首筆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這是我國開發的首個藍碳交易項目,為紅樹林生態價值實現途徑提供了示范。

      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動經濟和生態建設“雙贏”

      近年來,廣東以實施《廣東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2016—2025年)》為抓手,大力開展宜林荒灘造林和退化紅樹林修復。據不完全統計,2019—2020年累計開展紅樹林造林和修復2.3萬畝。

      與此同時,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財政支持,大力推進藍色海灣綜合整治等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建設,重點支持紅樹林保護修復,2021年省級生態修復專項資金投入2.68億余元,其中支持新營造紅樹林3900余畝。

      以湛江為試點,廣東開展了紅樹林綜合利用實驗項目,借鑒桑基魚塘模式,探索紅樹林生態修復和養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目前,已建立示范基地366.1畝,營造修復紅樹林222.97畝,為養殖塘區域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提供了借鑒。

      根據《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廣東力爭到2025年創建5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修復和新營造紅樹林面積超過7萬畝。目前,廣東已先行下達省級財政資金1.3億元支持江門臺山鎮海灣、雷州東海岸率先開展首批示范區建設,組織起草《廣東省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和行動,廣東著力打造南粵大地新名片,努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高水平保護“雙贏”。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