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湖南鳳凰針闊混交實現多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7-14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金波 岳圓  

      鳳凰縣地處湖南省西部邊緣、云貴高原尾部,歷史悠久、鐘靈毓秀,是首批中國旅游強縣,生態保護和修復對鳳凰縣旅游產業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2001年起,鳳凰縣退耕還林采用“杉木+麻櫟、馬尾松+麻櫟、馬尾松+楓香”等針闊混交造林模式,保護和培育鄉土優勢樹種,改善了生態環境、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多贏。

      鳳凰縣實施退耕還林以來,累計完成建設任務36.0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9.5%上升到58.3%,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生態效益明顯提升。特別是通過采取針闊混交模式,最大限度增加了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豐富了生物多樣性,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體的生態文化隨之興起,與之相關的精神產品、文化產品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林家樂”“農家樂”等生態旅游業發展,為鳳凰縣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退耕還針闊混交林,為農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茶田鎮都桐村發展以杉木和馬尾松為主的混交林基地,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148.3畝,杉木和馬尾松成林后,每畝出材10立方米,每畝分別可收入1萬多元和8000多元。廖家橋鎮菖蒲塘村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過去山多、地少、水缺、路爛,全村710戶3035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2戶431人。窮則思變,菖蒲塘村抓住退耕還林機遇,完成造林任務719畝,建成了菖蒲塘產業區,年畝均效益可達6000元,2016年菖蒲塘全村實現脫貧。

      鳳凰縣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改變了當地廣種薄收的傳統耕種習慣,有效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解放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助推了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禾庫鎮米良村曾經是一個邊遠貧困的苗族小山村,到處是盲目開墾的黃土地,村民們以種植玉米和煙葉類作物為主,靠著廣種薄收艱難維持生計。實施退耕還林后,米良村發展以杉木為主的針闊混交林2305畝。農民降低了對土地的依賴,工資性收入大幅提高,農戶家庭純收入穩步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