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持對貧困地區項目資金支持。全省林草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對涉農補助資金的監管,查處在扶貧工作中項目未按政策安排實施、資金未按要求兌付等問題,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高脫貧成色。
二是推進生態護林員隊伍建設。目前,全省實聘生態護林員已達18.3萬名,位列全國第一,有力解決了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困難問題。要加強生態護林員的動態幫扶和管理,保持生態護林員隊伍穩定。對動態調整騰出的生態護林員崗位,優先為貧困家庭或脫貧不穩定戶提供就業崗位,并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及時兌現生態護林員管護勞務費。
三是完善退耕還林還草后續工作。云南省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位列全國第二位,為全省生態修復治理、群眾生態功能轉移性收入和生態產業建設提供了項目資金保障。要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實施進度,加快工程檢查驗收,配合財政部門及時足額兌現補助資金,確保取得生態治理成效。對依托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生態產業的地區,要強化基地建設,創新機制,整合各種要素,建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高原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四是促進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選擇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市場相對穩定的特色林草產業,大力實施生態產業提質增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有條件地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旅游產業,拓寬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以核桃、澳洲堅果、花椒、竹子等加工為主的知名企業,帶動林草生態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五是加大林草科技推廣。加強科技示范點及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先進實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效促進貧困地區林草產業發展。堅持“扶智”和“扶志”相結合,“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精神貧困,激發致富內生動力,增強造血機能。
六是保障農戶轉移性收入。要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天然林停伐補助、退耕還林還草、生態護林員等涉及千家萬戶的林草涉農專項補助資金,及時撥付到項目實施單位,兌付到農戶手中,實實在在增加建檔立卡戶的轉移性收入。
七是保障扶貧項目建設林草地使用。全力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扶貧道路、人畜飲水工程等扶貧項目使用林草地和采伐林木需求,依法免征森林植被恢復費,確保扶貧涉林涉草項目即審即批,保障扶貧基礎設施順利建設,促進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設施改善。
八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根據遷出與遷入地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對易地搬遷生態護林員明確管護任務,明確崗位職責,確保生態護林員搬遷后既能繼續在生態公益崗位就業,又能正常履行生態保護職責。要盤活易地搬遷土地資源“穩增收”。通過加強易地搬遷戶集體林地的管理和使用,創新機制,因地制宜,盤活土地資源,多渠道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九是抓實定點掛鉤幫扶。廣大干部職工要繼續履行幫扶職責,加強與幫扶對象的聯系溝通,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充分發揮行業、部門優勢,加大對掛鉤點項目資金投入、人才隊伍建設、實用技術推廣等工作力度,鞏固脫貧成果。
十是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接續抓好林草特惠性政策與普惠性政策落實,既要持續關注并支持建檔立卡戶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又要高度重視鄉村的生態系統建設和整體發展,促進生態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做好林草“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推進貧困地區鄉村振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