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省林草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實施生態產業、生態創業、生態就業的“三業”工程,走出了一條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融合共贏的生態脫貧之路。
到今年底,我省貧困地區主體生態治理任務將基本完成,森林、草地和水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與此同時,生態助推脫貧成效明顯,僅退耕還林一項,就累計助力260余萬人口摘窮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資源優勢盡發揮 生態產業種出“搖錢樹”
溫潤清雅,水墨韻味。走進沐川,撲面而來的是一望無際的綠。“山上有竹林、林下有草、草里養雞,一林生多‘金’,收入輕松過萬元。”作為國家烏蒙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縣,沐川不搞大開發,靠著一片片竹林,找到了脫貧的“金鑰匙”。目前該縣已建成現代竹產業基地80萬畝,3.8萬余戶竹農受益,年創收超過1.5億元,2018年成功脫貧“摘帽”。
選準產業,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了“生態飯”。在大涼山,核桃是脫貧致富“金果果”,全州超過90%的貧困村都發展了核桃產業,48.6萬貧困人口靠核桃脫貧;在秦巴山區的華鎣,油樟成為產業脫貧的引擎,貧困戶參與土地流轉和投工投勞,戶均年增收突破兩萬元;在烏蒙山區的興文,依托竹海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貢獻GDP約5000萬元。
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以林草產業為核心,四川生態產業不斷升級,在加工、旅游、康養、文化等領域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產業鏈,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大熊貓和森林、草原、濕地、花卉等資源,四川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大熊貓生態旅游業為旗艦,以木材、木本油料、森林藥材、林下種養、花卉苗木、竹子、草原、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10大產業為支撐的“1+10”特色生態產業。
目前,四川已建成竹子、核桃、木質原料林等現代林草產業基地1億多畝。朝天核桃、青神竹編、宜賓紙業、全友家私等一批“川字號”林產品牌享譽國內外。特別是通過實施“大熊貓+”行動,2019年全省大熊貓旅游線路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直接收入1144億元,帶動社會收入2750億元,50個貧困縣受益。
搭建“三區”大平臺 生態創業打開致富門
碧空如洗,白云繚繞。深秋的川西高原,成為游客打卡的勝地。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甘孜州雅江縣西俄洛鄉康巴漢子村支部書記阿格勒布忙得不可開交:村民新開了客棧,他要幫著買被褥;游客多了,他還得忙著為車輛引路。
幾年前,康巴漢子村還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遠離交通主干線,雖然山水開闊、風景優美,但藏于深山人未識。在發展鄉村旅游之前,這里的人們也一直過著閉塞的生活。坐擁綠水青山,但并未因此收獲“金山銀山”,“看著美景喝稀飯”。
這樣的現象在我省貧困地區普遍存在。我省現有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519處,大多地處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革命老區,迫切需要融合推進保護與發展。
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康巴漢子村”涌現出來,一批批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小鎮、森林人家、藏家樂等項目快速發展。這些項目的從業者,有下鄉的城市資本,更多還是當地的普通村民。由于缺乏系統規劃、政策引導等因素,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稍有差池還會觸碰紅線,損害生態平衡。
“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平臺,讓城鄉資本、林農創業者都能找到生存發展的土壤。”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搭建優質景區、入口社區、產業園區三大平臺,大眾生態創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依托優質景區促創業,臥龍鎮、耿達鎮依托臥龍自然保護區發展全域生態旅游,農業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萬元。
打造入口社區促創業,青川縣清溪鎮陰平村依托唐家河保護區發展民宿、養蜂、旅游等生態產業,農戶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
做實產業園區促創業,廣元市朝天核桃園區建成核心示范基地20萬畝,入駐加工企業6家,帶動農民年人均核桃收入6000元以上。
統籌增綠與增收 生態就業走上增收路
林草業具有進入門檻較低、勞動密集等特點,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開展大眾生態創業將有效帶動就業。
19年前,達州市開江人何世勤辭去公職,在開江的一片貧瘠山丘上開荒創業種植油橄欖,10余年間,何世勤將這片荒山野嶺塑造成綠色的海洋,而山林則回饋給他和鄉親們一個財富的故事。位于開江縣永興鎮門坎坡村的萬畝中華橄欖園,帶動周邊7000余群眾增收致富。
創業帶動就業,政策引導就業。我省不斷擴大公益崗位、持續實施生態工程,有效促進了農牧民可持續就業增收。
當上護林員,脫貧有勁頭。巴中市通江縣山村七社建檔立卡貧困戶況有勝是當地的護林員,“看護山林有收入,能脫貧,還能照顧父母和兒子。”他退耕還林種了1.8畝青花椒,還能再領一份國家補助,一家人已成功脫貧。
2016年以來,我省累計安排生態護林員資金共計16.5575億元,8.18萬名貧困群眾當上護林員,人均獲得勞務報酬近6100元。退耕還林實施20年來,全省退耕還林工程累計補助貧困地區近280億元,惠及貧困人口583.6萬人,減貧263.9萬人,幫助貧困地區300余萬勞動力轉移就業,不僅拓展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還織牢了生態脆弱區保護網。
參加合作社,脫貧有盼頭。2018年,我省推行造林合作社扶貧模式,規定全省88個貧困縣各類政府投資造林綠化項目原則上全部由造林合作社承接。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工程項目,既能獲得勞務收入,又能守護綠色家園。全省已發展造林合作社1317個,直接帶動1.5萬人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