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共同體的內涵:
第一
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隨著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國際社會也正處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根據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在第二個千年目標(2016--2030)所確定的17個發展目標都是面向未來的、體現了生態共同體的一些基本訴求。總結起來,有五個方面的因素促使我們加快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嚴峻挑戰。
例如,1972年,格陵蘭冰蓋融化的體積占格陵蘭冰蓋總的體積17%,但是到2010年已經超過了52%。據相關專家分析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格陵蘭冰蓋可能就不復存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預測,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不斷增強,馬爾代夫、圖瓦盧等太平洋的10個島國,將是21世紀最早消失的國家。追究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提升所造成的溫室效應。而其原因中最嚴峻的就是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燒,比如煤、石油、天然氣等。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幸免于難。生物多樣性銳減。
2019年5月在巴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會議提交的報告顯示,人類正在加速破壞地球生態系統,在已查明記錄的地球800萬物種中,未來30—50年內將有多達100萬種因人類活動而遭受滅絕威脅,全球物種滅絕的平均速度已經大大高于1000萬年前水平。報告長達1800頁,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全球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評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鐘。生物大量滅絕必然會導致生態失衡,而其將給人類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成為不可控狀態。人口增長使得地球承載的壓力劇增。
200年前,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數還不到10億。如今,根據聯合國的計算,2011年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70億。最近的估計表明,現在的人口規模大約相當于出生人口總數的6.9%。這是世界人口增長最引人注目的事實:在1900年至2000年間,世界人口的增長是人類整個歷史的三倍,在短短100年內從15億增加到61億。專家預測,在未來50年人口的最高峰是將達到90億。90億人口意味著每年需要從大自然提取至少1000億噸的資源來支撐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試想地球能夠滿足人類這么大需求嗎?這是需要打問號的。環境破壞、污染加劇引發一系列的災難。
隨著環境破壞、污染加劇,必然打破生態原有的平衡,隨著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空氣質量越來越差,氣候變化越來越難以預測,人類的生存也開始失衡。2018年新華社發布的資料顯示,我們現在全球23%的耕地嚴重退化,50%的江河被嚴重污染,25%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瀕臨滅絕,1/3的土地沙漠化,80個國家嚴重缺水,而中國就目前全球13個最缺水的國家之一。這些都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實實在在的災難,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徹底不改變的話,目前的這種局面還會持續惡化。國際社會目前存在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以及恐怖主義威脅。
國際社會目前存在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以及恐怖主義威脅。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我們共同的量大主題,而和平與否是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局部地區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恐怖主義,還時不時在發生,這些都對我們的生存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維護全球的生態安全,需要全球協同起來,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為提高全球生態治理能力貢獻智慧。
第二
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中國可以大有作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進入新時代新一屆中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戰略構想和抉擇。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當中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向世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改革中國總部發表的題目就是《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的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作為中國向世界發出的這樣一種倡議。這一倡議得到了世界廣泛的認同,在很多方面達成了共識,例如我國提出并實踐的“一帶一路”,向世界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它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和諧,包括怎么樣實現人類的平等,消除饑餓,而在這里面生態共同體是一個基礎和前提,也是保障人類共有同一個地球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人類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以及呈現出來的共同價值觀。
從具體實踐上,中國做了很多有益的實踐與創新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減災扶貧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國際上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例如,聯合國特別關注的減災扶貧方面的工作,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聯合國目標的國家,即把貧困人口降低到50%以下。得到了很多國家的稱贊,俄新社發表《中國很快將沒有窮人》一文,稱贊中國扶貧成效顯著。文章說,中國在脫貧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近30年來,有7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已經設定目標,要把處在國家貧困線以下的人數變成“0”;《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在題為《中國如何贏得對抗貧困的斗爭》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年消除貧困、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并對此充滿信心。中國擁有使超過5500萬人口脫貧的成功案例。中國又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關鍵理念,創新采取激勵機制和政策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目標”。另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中國也在實踐中探索出來一條既有方向又有方法的系統路徑成為國際社會借鑒的典范。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國際場合提出倡議:我們國家政府倡導的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三
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實現全球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可以引領世界發展的水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和表現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的生態智慧和實踐中形成的生態文明思想。這些成為我國進入新時代,引領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問題上,中國有理論指導,有創新實踐案例。
首先,從傳統智慧來看,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高度契合。深刻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所蘊含著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處在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中國古人形成了這樣一種生態價值觀理念,而使得中國民族能夠5000年綿延不斷。我們今天提出生態文明,提出綠色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一脈相承,這是構建全球生態共同體的重要軟實力。
其次,從實踐中凝練的智慧來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結出累累碩果。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標志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美麗鄉村正在由點到面,成為中國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右玉、塞罕壩、庫布齊等實踐范例逐步形成。自然資源管理、國家公園體制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的體制機制。系統治理理念充分揭示自然要素的內在聯系。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標已經確立,動力正在激發。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會議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17年,正式發布了《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塞罕壩林場獲聯合國最高獎“地球衛士獎”。這都說明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世界性和開放性。2019年,在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報告,認為中國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經驗和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模式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城市提供了范例和可借鑒的經驗。這些實踐探索共同凝聚起來的中國生態智慧是解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環境問題最有效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生態文明能夠開啟一個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和全球共同期待的美好未來,但是,這個新時代與美好未來是需要我們所有人通過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的。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人類的未來是建立在共同的承諾和行動上的。我們雖然看到了一個通往美麗、幸福的可能性,但如果不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它也不會變為現實。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致的行動。讓我們為打造全球生態共同體而努力,為我們的美好生活而積極行動起來,把行動匯聚到氣候、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建設事業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