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堅持生態立區的平谷,將運營好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守住生態紅線。構建“新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現代城鄉體系,未來將重點完善新城城市服務職能, 建設宜居宜業、山環水繞的綠色活力新城。
12月11日,《平谷分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2017年-2035年)》成果發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對平谷分區規劃的批復全文也正式發布。
關鍵詞:生態
運營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平谷牢牢把握首都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運營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完善城市綠地格局。落實北京市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實施生態保育和地質破壞地區的生態修復工程,強化森林、河流、濕地之間的生態銜接,提升森林面積與質量,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7%左右。
以市級綠道帶動區級、社區級綠道建設,形成市—區—社區三級綠道網絡。建設成集休閑、健身、旅游、尋古、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綠色網絡。到2035年,健康綠道長度達到254公里,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8.5%。
生態控制區占全區面積83%
劃定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將全區劃分為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生態控制區,占全區面積的比例分別為7%、10%、83%。
重要生態控制區實施管控策略。四座樓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禁止開展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緩沖區只準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對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項目堅決取締、退出,實驗區允許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生態旅游以及救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加強金海湖—大峽谷—大溶洞風景名勝區、丫髻山景區生態環境及長城人文景觀的保護。核心區內嚴禁建設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無關的設施和建筑,緩沖區與實驗區應當嚴格保護,不得破壞或者隨意改變景觀風貌。
森林公園禁止新增開發建設活動,保護重點景觀資源,維護園內原生生態環境,完善各類環保設施,避免游覽觀光活動破壞生態環境。
嚴控水資源消耗,建設節水型社會
平谷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控制全區用水總量,到2035年,用水總量符合市級管控要求。同時,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到203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較2015年降低40%以上,主要節水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著重治理細顆粒物(PM2.5)污染。到2035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符合市級要求,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強化城鄉垃圾的綜合處置,提高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與處置。到2035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均達到100%,實現建筑垃圾100%資源化處理。
關鍵詞:產業
推進低效產業疏解騰退,嚴把準入退出
依托京津冀產業合作平臺,加快不具備比較優勢生產環節的疏解轉移。嚴把項目準入,建立產業名錄和企業名錄,以生態保護和環境友好為前提,制定園區“高精尖”經濟結構產業標準,并建立全過程評估、監督和退出機制。
主動承接中心城區的優質資源和產業。利用軌道交通平谷線、京平高速等通道,依托北京平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關村平谷園、馬坊工業園區等載體,重點承接農業科技創新、通用航空、智能裝備、文化等產業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引進中心城區高校和研發平臺資源,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帶動產業園區產業迭代升級。
同時,推動重點綠色創新產業發展,強化休閑產業支柱地位,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面向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休閑游憩空間,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園。以金海湖為龍頭,發展會議會展、生態觀光和濱湖度假,全面提升山水休閑產品。
培育馬昌營農業休閑公園、大華山桃花海等田園休閑產品,推進文化與休閑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休閑產品品位。發展山地、冰雪等戶外產品,提升健康休閑產品品質。
建設綠色智慧物流貿易區
全力打造京平物流綜合樞紐,建設綠色智慧物流貿易區。將馬坊打造成北京市公鐵融合發展的示范性一級樞紐,重點發展商品車、礦建材料、生活必需品等“公轉鐵”貨類運輸。
完善海關、保稅、檢驗檢疫、倉儲、交易、展示功能,集聚各專項領域企業要素,與馬駒橋等物流基地實現分工合作、功能互補,共同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物資供應。
加強與首都機場、天津港和京哈鐵路主干線的交通聯系,充分用保稅、海關、口岸、“互聯網+”等功能,構建“公、鐵、空、海”多式聯運的物流體系。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展示交易,打造現代商貿體系。
關鍵詞:民生
2035年常住人口保持在50萬人以內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綜合考慮生態本底條件及環境合理容量,到 2035年全區適宜的常住人口規模保持在50萬人以內。
首先是調控人口規模和布局,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鄉鎮中心區和新城集聚;發揮公共服務對人口結構的調節作用,提升人口整體素質,形成與平谷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人口就業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
同時,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在常住人口規模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平谷休閑旅游人口的服務需求和安全保障,構建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
規劃公共服務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按照常住人口規模1.2—1.5倍的保障系數進行配置。
促進職住平衡 全區職住比例達到1:2
以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等多種方式,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到2035年,全區職住比達到 1:2,實現就業結構合理,創業環境優越,人才優勢明顯,創新創業活力顯著提升。
優化職住用地比例和空間布局,補足城鎮住房缺口,合理控制農村宅基地規模。到2035年,新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農村新批宅基地規模嚴格控制在戶均173平方米以內。
制定平谷“六園”所在鄉鎮的住房供應計劃,滿足產業人群住房需求,引導就業人口就近居住生活。加強新城對外公共交通建設,縮短通勤時間,促進職住平衡。
完善住房保障 提高全區“住有所居”水平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確保全區住房供需實現總量、類型、時序三個平衡。構建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商品住房和集體租賃住房相結合的住房供應體系,全面實現住有所居。
以政府為主導提供保障性住房,通過新增保障房用地、盤活存量用地和房屋等方式,多元化籌集房源。推行租購并舉,通過擴大住房租賃賦權等方法,適度促進租賃住房發展。確保租金水平平穩合理,切實保障承 租者權益。
2035年基本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整理
通過棚戶區危舊房改造、一級開發等方式,開展城中村邊角地整治,探索平谷區城市更新實施新路徑。
有序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重點解決老舊小區管線、垃圾、便民服務、停車和綠化景觀等問題,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建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長效機制,推行社會化物業管理。到2035年,基本完成全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
提高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到2035年,基本實現全面采用裝配式建筑的目標,綠色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比例達到15%,新建建筑中高星級(不低于二星級)綠色建筑比例達到60%以上。在新建政府投資性項目中全部執行高星級標準(行政辦公類公共建筑高星級達到100%),其中三星級比例達到70%以上;非政府投資且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100%執行高星級標準。
引進高等學校落戶平谷
積極引進高等學校落戶平谷,推進實現“各區都有高等學校”。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進學習資源社會化,積極構建全覆蓋的終身教育網絡。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實現農村教育信息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布局山區鄉鎮教育資源,加大鄉村教師支持力度,引導優秀校長、教師到鄉村從教。
做好教育設施布局,新增小學、中學20余處,預留高等教育用地及國際化、高端化教育的未來儲備用地。到2035年,平谷區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達到 3984平方米,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8年。
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6張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構建“區級—街道(鄉鎮)級—社區(村)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到2035年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
推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農村幸福晚年驛站的規劃建設,全面提升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能力,重點承接健康養護、森林康養等養老服務功能,滿足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到2035年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12.5張。
同時,實現醫院治療、機構康復、社區康復有效銜接,鼓勵 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機構開展殘疾人服務。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