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青海,造林種草也能脫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1-12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葉文娟  
       本報訊 (記者 葉文娟 通訊員 宋曉英 秦沖) 青海省林草部門努力將扶貧工作與深化林草改革、加快生態建設、培育富民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結合起來,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扶貧工程,林草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

      自2017年青海省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以來,通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每年造林26.67萬公頃(400萬畝)。三年來,國家、地方和社會投資共計近百億元,每年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試點項目投資近10億元。通過鼓勵貧困戶直接參與,培育造林合作社、企業帶動參與國土綠化、種苗種植、草原滅鼠,近80%的工程投資,轉化為項目區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收入。

      利用國家省級資金和項目設置生態管護崗位,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員總數達到4.99萬人,特別是在三江源地區實行“一戶一崗”,年增收達到2萬元,帶動全省近1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2019年,通過“一卡通”直接到戶資金達到11.88億元,直接轉化為貧困地區群眾轉移性收入。

      發展枸杞、沙棘、藏茶、雜果、中藏藥等林業種植、野生動物馴養、特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全方位增加收入。全省經濟林種植面積達到25.27萬公頃(379萬畝)、苗圃面積達1.07萬公頃(16萬畝)、野生動物養殖34.4萬頭、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18家。

      依托國有林場資源富集優勢,投資1.5億元,打造生態旅游重點項目。目前,全省已建成森林公園23個,國家濕地公園19個,國家級沙漠公園12個,自然保護區11處,國有林場110個,這些“綠水青山”就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的“金山銀山”。與此同時,通過發展森林康養休閑基地、森林人家、林家樂,生態旅游已成為扶貧新業態。湟中卡陽、大通邊麻溝等20多處森林花海鄉村旅游景區已成為全省生態旅游、生態扶貧的“名片”和“精品”。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