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旅游成為大眾日常休閑生活的一種方式。在剛結束的2018年中,我國旅游消費持續高漲,旅游產業運行整體較為景氣。
整體來看,2018年旅游產業景氣指數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但仍然處在“較為景氣”區間運行。從分行業景氣指數來看,旅游景區、旅游住宿和旅游新業態明顯好于旅游集團和傳統旅行社。
回顧2018年旅游市場,文旅融合提質旅游消費是一大亮點。2018年,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取得新進展。全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和旅游總收入預計增幅預計或超過兩位數,入出境旅游人數和國際旅游收入指標符合預期。其中,文旅小鎮是特色小鎮發展及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新載體,助力旅游產業發展。
文旅小鎮助力旅游產業發展
(1)文旅小鎮是什么?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對于小鎮的分類,可以根據小鎮主導產業、地理位置、規模、資源、歷史、文化等進行分類。其中,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產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依托區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社區等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并使之與其他相關產業、居住社區、其他旅游區(或風景區)發生交互關系的特定區域。
文旅特色小鎮產業鏈包括上游的開發投資、中游的規劃運營到下游的產品分銷。其中,開發商、服務商、運營商、產品分銷商以及營銷渠道運營均參與其中。
(2)文旅小鎮有何特征?
文旅特色小鎮的最初形態是以江南六大古鎮和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城古鎮,這個時期對古城古鎮以觀光為主。隨著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文旅特色小鎮從單純的觀光游升級為休閑度假游,袁家村、彝人古鎮等新建文旅小鎮出現。
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鎮“,由此有了“文旅特色小鎮”的概念;到2015年,部分文旅特色小鎮已建成投入運營,標志著文旅特色小鎮向成型階段轉變。自2016年開始,國家及地方層面陸續公布特色小鎮培育目標,其中文旅特色小鎮占比最多,文旅特色小鎮開始轉向全面發展階段。
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產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依托區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社區等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并使之與其他相關產業、居住社區、其他旅游區(或風景區)發生交互關系的特定區域。
(3)文旅小鎮發展模式
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化和旅游為特色的小鎮,可分為“旅游驅動”、“旅游+產業”雙驅動以及“旅游從屬”三種發展模式。
旅游驅動模式:旅游業是小鎮的核心產業,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率在40%以上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驅動”的發展模式;
旅游+產業雙驅動模式:旅游是小鎮的主導產業,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為15%-40%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產業”雙驅動發展模式;
旅游從屬模式:小鎮有特色產業基礎,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在15%以下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從屬”的發展模式。
(4)文旅小鎮發展現狀
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份提出特色小鎮創建計劃,據統計小鎮總計劃數量已超1500個。此前,住建部已陸續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從已公布的特色小鎮來看,文化旅游類型的特色小鎮占比最大超60%。
從文旅特色小鎮的分布來看,西南、華東地區的文旅特色小鎮數量要多于其他地區,這主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優勢、旅游資源等有利條件的影響。
特色小鎮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規模與成績,目前特色小鎮迎來轉型發展期。在政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特色小鎮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但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盲目投資的問題。隨著特色小鎮的建設進入發展量轉變到追求質的階段,未來特色小鎮在建設、發展上要結合自身基礎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小鎮。
而文旅小鎮備受歡迎,成為特色小鎮的發展熱點。未來,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對旅游的需求也在升級,從傳統、單一的觀光游發展到多樣、豐富的休閑、體驗特色旅游,消費者的偏好更為個性化。文旅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更加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提供更細化、定制化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
特色小鎮自開展以來,成為各地熱門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商產業研究院在特色小鎮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擁有多個成功案例。中商產業研究院根據十多年的產業規劃咨詢實踐,重點突出可落地可執行,形成“規劃先行,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落地理念。中商產業研究院致力成為全國領先的特色小鎮綜合服務專家,搭建三產平臺:產業基金、產業小鎮、產業龍頭;最終實現:挖掘核心競爭力,成就產業領軍者。
整體來看,2018年旅游產業景氣指數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但仍然處在“較為景氣”區間運行。從分行業景氣指數來看,旅游景區、旅游住宿和旅游新業態明顯好于旅游集團和傳統旅行社。
回顧2018年旅游市場,文旅融合提質旅游消費是一大亮點。2018年,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取得新進展。全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和旅游總收入預計增幅預計或超過兩位數,入出境旅游人數和國際旅游收入指標符合預期。其中,文旅小鎮是特色小鎮發展及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新載體,助力旅游產業發展。
文旅小鎮助力旅游產業發展
(1)文旅小鎮是什么?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對于小鎮的分類,可以根據小鎮主導產業、地理位置、規模、資源、歷史、文化等進行分類。其中,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產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依托區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社區等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并使之與其他相關產業、居住社區、其他旅游區(或風景區)發生交互關系的特定區域。
文旅特色小鎮產業鏈包括上游的開發投資、中游的規劃運營到下游的產品分銷。其中,開發商、服務商、運營商、產品分銷商以及營銷渠道運營均參與其中。
(2)文旅小鎮有何特征?
文旅特色小鎮的最初形態是以江南六大古鎮和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城古鎮,這個時期對古城古鎮以觀光為主。隨著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文旅特色小鎮從單純的觀光游升級為休閑度假游,袁家村、彝人古鎮等新建文旅小鎮出現。
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鎮“,由此有了“文旅特色小鎮”的概念;到2015年,部分文旅特色小鎮已建成投入運營,標志著文旅特色小鎮向成型階段轉變。自2016年開始,國家及地方層面陸續公布特色小鎮培育目標,其中文旅特色小鎮占比最多,文旅特色小鎮開始轉向全面發展階段。
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產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依托區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社區等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并使之與其他相關產業、居住社區、其他旅游區(或風景區)發生交互關系的特定區域。
(3)文旅小鎮發展模式
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化和旅游為特色的小鎮,可分為“旅游驅動”、“旅游+產業”雙驅動以及“旅游從屬”三種發展模式。
旅游驅動模式:旅游業是小鎮的核心產業,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率在40%以上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驅動”的發展模式;
旅游+產業雙驅動模式:旅游是小鎮的主導產業,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為15%-40%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產業”雙驅動發展模式;
旅游從屬模式:小鎮有特色產業基礎,旅游產業對小鎮產值的綜合貢獻在15%以下的文旅小鎮屬于“旅游從屬”的發展模式。
(4)文旅小鎮發展現狀
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份提出特色小鎮創建計劃,據統計小鎮總計劃數量已超1500個。此前,住建部已陸續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從已公布的特色小鎮來看,文化旅游類型的特色小鎮占比最大超60%。
從文旅特色小鎮的分布來看,西南、華東地區的文旅特色小鎮數量要多于其他地區,這主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優勢、旅游資源等有利條件的影響。
特色小鎮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規模與成績,目前特色小鎮迎來轉型發展期。在政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特色小鎮建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但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盲目投資的問題。隨著特色小鎮的建設進入發展量轉變到追求質的階段,未來特色小鎮在建設、發展上要結合自身基礎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小鎮。
而文旅小鎮備受歡迎,成為特色小鎮的發展熱點。未來,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對旅游的需求也在升級,從傳統、單一的觀光游發展到多樣、豐富的休閑、體驗特色旅游,消費者的偏好更為個性化。文旅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更加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提供更細化、定制化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
特色小鎮自開展以來,成為各地熱門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商產業研究院在特色小鎮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擁有多個成功案例。中商產業研究院根據十多年的產業規劃咨詢實踐,重點突出可落地可執行,形成“規劃先行,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落地理念。中商產業研究院致力成為全國領先的特色小鎮綜合服務專家,搭建三產平臺:產業基金、產業小鎮、產業龍頭;最終實現:挖掘核心競爭力,成就產業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