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端午佳節,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盛況又將在上海蘇州河上重現。這項深受歡迎的城市體育賽事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很多人都愿在初夏的清風里親近這條曾經黑臭的上海母親河。住在河邊高層里的李儀小姐告訴記者,下班回家走進小區就像來到了公園,空氣特別清新,心情也變得格外好。
從黑臭河到景觀河,蘇州河治理的背后,是長三角地區多年來為生態修復作出的巨大努力,也見證了我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生態文明帶來的城鄉環境巨變。
大投入帶來大改善
為了讓蘇州河變清,上海從1998年開始用10年時間實施了3期工程,總投資約140億元,先后進行了23項綜合整治工程,使蘇州河從2002年起市區河段的主要水質指標逐漸轉好,達到了地表水V類(景觀水)的標準。2003年,首屆蘇州河龍舟賽舉辦,喜悅的人群擠滿兩岸。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百年工業發展欠下的環境債,要在這代人手中開始還。生態修復工程需要大投入,為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2000年至今的15年里,上海滾動實施了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安排項目1183項,投入資金約3200億元。國際上,將環保投入占同年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衡量環境保護的重要指標,業內專家一直呼吁將我國環保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至3%,而上海的這一比重始終保持在3%左右。
舍得投入大筆真金白銀的不只是上海。2007年太湖暴發大面積水危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從這年起,江蘇省每年安排資金20億元用于太湖治理。截至2013年底,江蘇實施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總投資1083.1億元、1602個項目,已完成投資1060億元、1450個項目。
為了實現“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標,浙江湖州也實施了總投資近100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245公里的垃圾河、259公里的黑臭河進行集中整治:包括累計投入20多億元,清除太湖水面養殖圍網,關閉涉污企業,實現了工業污染零排放;投入近6億元,拆除24條水上餐飲船,每年減少直排太湖污水10余萬噸等。昔日“到了湖州不見湖”的尷尬成為了歷史,湖州也由此成功創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首個地級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011年,安徽合肥全面啟動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拉開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大幕。工程投資超千億元,分3期實施,項目規格之高、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前所未有。2014年,巢湖流域獲批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經過持續投入和治理,全流域在生態濕地修復保護、農業結構調整與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已初顯成效,巢湖水質逐步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