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巍巍青山披錦繡 湖南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40年發展巨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24  來源:紅網  作者:李璐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杜鵑花海 劉冬陽攝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元年。一場全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也喚醒了芙蓉國里沉睡多年的高山。

            由此,從幕阜山麓到武陵山脈,從洞庭之濱到南嶺山脈,湖南描繪出了國有林場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

            四十年滄海桑田,四十年輝煌巨變。

            1978年,全省有國營林場170個,森林面積70.7萬公頃。2018年,全省國有林場達216個,經營面積110.6萬公頃,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8.49%。

            1982年,湖南依托張家界國有林場率先在全國建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迎來了國有林場發展的新紀元。如今,全省已相繼建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21個,濕地公園73個,世界自然遺產2處,風景名勝71處,地質公園32處,國有林場216個。一顆顆綠色明珠,讓湖南變得如此多嬌。


      郴州蘇仙嶺云梯 黃建華攝

            歷史年輪中,屬于春天的故事

            回望40年的歷程,伴隨著共和國改革開放的腳步,通過夯實資源基礎、突破體制桎梏、大興綠色產業、開展扶貧攻堅,湖南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在歷史的年輪中留下了一個個屬于春天的故事。

            森林資源是國有林場的立場之本、發展之源,只有森林資源的不斷擴大,才有國有林場的興旺發達。

            40年來,從消滅宜林荒山、實現全面綠化到集約經營改善林分,從開展森林經營試點到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從實施優材更替、培育無節良材到建立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珍稀樹種培育基地,一次次的行動,一個個的工程,湖南國有林場和著改革的步履,實現了森林資源總量、均量和質量“三量齊升”,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綠色篇章。

            2016年,在攸縣黃豐橋國有林場計劃工作會議上,45歲的護林員張建才結婚了的喜事被干部職工們津津樂道。

            張建才逢人便說:“多虧了改革,我的日子才越過越有奔頭。”通過實施改革,黃豐橋林場首次實現事業單位工資改革,人均年收入從2萬余元直線上升為4.2萬元。

            黃豐橋國有林場的改變是湖南國有林場改革的一個真實寫照。長期以來,管理體制不順、債務負擔沉重、基礎設施落后、職工待遇低等一系列問題,始終困擾著國有林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對搞活林場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保護林場權益、收入不上交、擴大產品自主權和提高工資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規定。


      邵陽月溪林場,職工新住房,新生活 唐新宇攝

            2006年開始,湖南國有林場改革踏上新征程。

            從當年起,湖南國有林場改革納入了國家農林林場稅費改革的范疇,每年獲得省財政相關補助8300萬元以上,累計獲得稅改補助資金4.15億元,主要用于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為國有林場參加養老保險打下了良好基礎。以此為契機,2007年,出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國有林場養老保險政策,將全省國有林場98%的職工納入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范疇。

            安得廣廈千萬間,造福三湘務林人。

            2010年,林業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再次將改革的春風雨露灑遍了國有林場。

            該工程總投資27.3億元,為全省51775戶國有林場職工改善了住房條件,全部職工住進了功能齊全的成套新建住房。

            多年來,國有林場的許多職工居住在破舊不堪的棚戶區、泥草房,天晴一身灰,下雨要盆接。擁有一套自己的新房是他們心中的夙愿。林業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實施,使得綠意蔥蘢的崇山峻嶺之間,一棟棟新居拔地而起,幾代林業職工實現了“山上一張床 山下一套房”的夢想。

            四十年來,伴隨著一輪接一輪的改革,湖南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也大為改善:

            電路通了,不用再枕著星光入眠;自來水通了,職工心間幸福滿滿;水泥路甚至柏油路通了,可以闊步奔向更美好的生活;辦公和生產用房建起來了,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山林蔥翠欲滴、新居寬敞明亮、職工神采飛揚……數據顯示,僅國有林場改革期間,全省實施完成了17.8萬人飲水安全工程,電網基本移交大電網,職工用電實現同網同價,林場公路納入當地農村公路建設規劃,省財政每年安排林區道路建設專項資金5000萬元。


      莽山國家森林公園一隅鳥瞰 江文輝攝

            蔥翠山林: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

            四十年春華秋實,四十年繁華滿樹。而今,湖南的國有林場已成為:

            森林資源的重要寶庫——以占全省8.49%的林業用地,培育了占全省15.52%的森林資源。全省國有林場保護著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珙桐、水杉等珍稀植物180多種,莽山烙鐵頭蛇、金錢豹、娃娃魚、蘇門羚等野生動物800多種。

            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湘資沅澧等江河源頭、湖泊和大中型水庫周圍水土保持區以及水源涵養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域,發揮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排除塵等重要作用,構筑起了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的骨架。其中,國有林場植被的碳儲量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儲量的五分一以上,每年吸收大氣污染的數量達20萬噸。

            林產品供給的主力軍——累計向國家提供統配材1100萬立方米,向社會提供商品木材2500萬立方米,楠竹2億根。

            四十年斗轉星移,四十年大江東去。

            而今,湖南的森林公園已成為:

            風光秀美的旅游勝地——花巖溪的婉約秀麗、九龍江的千里煙雨、雪峰山的流泉飛瀑、九嶷山的斑竹點點、莽山的原始神秘、陽明山的絢爛杜鵑……一個個散發了超凡魅力和迷人風采的森林公園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絕佳去處。

            生態文明的教育基地——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洞庭湖“國際觀鳥節”、大圍山“杜鵑花節”、天際嶺“世界名花生態文化節”、桃花源“桃花節”……一個個聲名鵲起的生態節慶,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悄無聲息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

            從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森林觀光游到今天的生態休閑游、生態文化游、民俗風情游、節慶會議游,湖南森林旅游形式越來越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

            從1982年到2000年,全省森林公園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1940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25億元,創社會總產值100億左右,為社會增加就業人員8000多個。

            2017年,全省森林公園接待游客5038.16萬人次,收入總額70.84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0.34億元。

            青山不語,綠浪生情。昨日精彩的嬗變已經寫進了歷史的篇章。

            前路山高水長。湖南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已作出新規劃:

            到2020年,全省國有林場經營面積達到120萬公頃以上,國有林場的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每公頃平均蓄積達到90立方米以上,珍稀樹種、闊葉林比重達到30%以上,秀美林場占全省國有林場比例達到30%;

            到2020年,全省省級以上森林公園計劃達到140個,森林公園面積占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比重達4.49%,占全省總面積的比重達2.70%;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1.1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890億元,森林旅游投資總額250億元。

            站在歷史新起點,湖南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思想、更加勤勉務實的姿態、更加積極穩健的步伐再度啟航,必能將宏偉藍圖變為令人稱奇的現實,續寫出新的綠色篇章。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