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季造林時節,山西省嵐縣界河口鎮東口子村的李貴珍、王巧蓮老兩口忙著為退耕還林地里新栽種的沙棘苗鋤草。雖然忙得不亦樂乎,但他們心里卻很知足:“去年掙了1.6萬元,生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發愁了。”李貴珍夫婦所在的合作社是嵐縣森生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36戶社員中有33戶貧困戶,去年完成1000畝退耕還林任務,參與造林的貧困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李貴珍說,今年春天,合作社又栽種了1500畝沙棘,今年的收入肯定錯不了。
嵐縣是山西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省生態扶貧造林試點縣。近年來,嵐縣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通過當地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工程,在實現山川綠的同時,貧困戶也從中受益匪淺。據嵐縣林業局局長王志平介紹,全縣102個造林合作社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751戶,合作社中60%以上的社員為貧困戶。在收益分配上,造林項目總投入的45%以上用于勞務支出,利潤的60%根據社員投勞進行分配。為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嵐縣規定所栽植的林木權屬歸原承包人所有。去年,全縣實施的13.87萬畝造林工程全部由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500元。
為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嵐縣依托7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采用“公司+村集體+合作社+退耕農戶”及“合作社+村集體+基地+退耕農戶”的模式,引進企業或有實力、懂技術、會經營的合作社,農民以土地資源、種苗造林補助資金入股,退耕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合理流轉,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新的造林方式激發了農戶的參與熱情,貧困戶除前5年獲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補貼每畝1500元外,5年后按利潤的6%進行分紅,保底收益每畝為50元,同時還可通過參與工程管理管護等獲得勞務收益。這一模式,讓群眾近期有勞務收入,中期有管護收入,長遠有資產收益,實現了貧困群眾長效可持續脫貧。
界河口鎮會里村村民馬蘭柱邊干活邊與記者說:“挖坑種樹的活兒不賴,不僅綠了荒山,一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這好事不容易找!”馬蘭柱這些年一直和黃土地打交道,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從2016年開始,嵐縣將生態治理、退耕還林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在全縣推廣“合作社+貧困戶”的造林模式,馬蘭柱組建了林得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成為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年,合作社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攬1500畝綠化任務,拿到20%的項目款項后,剩余款項將在林木成活后分兩年付清。
賈引民今年68歲,是會里村的五保戶,因為窮,打了幾十年的光棍。2016年,老賈加入馬蘭柱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當年掙了4000多元,還娶了媳婦,現在的老賈干活勁頭更足了。
今年,馬蘭柱他們又承攬了縣里1800畝的造林任務。馬蘭柱說:“總的工程量近100萬元,現在干了兩個多月,社員們平均收入4000多元。”
在實際探索中,嵐縣首先將退耕還林工程、野生沙棘林改造納入試點,按照群眾自愿、公開公示原則,將退耕還林地、集中連片的野生沙棘林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及部分財政補助資金委托村集體進行流轉、折股量化,然后由村集體代農戶統一持股,并以股權的形式入股造林企業。造林企業以組建或對接精準扶貧戶的方式參加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由企業出資、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參與野生沙棘林改造和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管理、管護,以“企業+村集體組織+合作社+退耕農戶”的機制,形成“資源變資產、資金 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的新格局。
嵐縣在退耕還林工程中重點打造沙棘基地,造林公司通過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的形式獲得土地20年的經營權,在退耕還林地新栽植沙棘,村集體在土地流轉期內獲得每年每畝10元的公益金,村集體經濟不僅有收益,退耕農戶(貧困戶)在5年國家退耕還林補貼政策結束后,按照“利潤分紅+保底收益”的方式,將獲得不低于土地實際經營利潤6%的分紅,保底收益每年每畝不低于50元。在野生沙棘林改造中,企業根據沙棘的生長、樹齡狀況,向村集體支付一定數額的林地資源有償使用費,有償使用費為資產收益,70%分配給林權權利人,30%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工程由合作社負責實施,同時吸納林權權利人,改造費用由企業出資,利潤分紅按該林地經營利潤的6%進行分配。
根據初步測算,造林及管護期間,長期參與造林和管護的貧困戶年收入超過8000元,可確保實現穩定脫貧。此外,每畝退耕還林未來效益可達2000元,退耕戶每畝分紅將達160元,退耕戶最少退耕地4畝以上,最多超過10畝,僅此一項,將為嵐縣鞏固貧困戶脫貧繼續提供堅實的保障。
(作者: 景慎好 通訊員 李媚)
嵐縣是山西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省生態扶貧造林試點縣。近年來,嵐縣以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通過當地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工程,在實現山川綠的同時,貧困戶也從中受益匪淺。據嵐縣林業局局長王志平介紹,全縣102個造林合作社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751戶,合作社中60%以上的社員為貧困戶。在收益分配上,造林項目總投入的45%以上用于勞務支出,利潤的60%根據社員投勞進行分配。為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嵐縣規定所栽植的林木權屬歸原承包人所有。去年,全縣實施的13.87萬畝造林工程全部由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500元。
為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嵐縣依托7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采用“公司+村集體+合作社+退耕農戶”及“合作社+村集體+基地+退耕農戶”的模式,引進企業或有實力、懂技術、會經營的合作社,農民以土地資源、種苗造林補助資金入股,退耕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合理流轉,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新的造林方式激發了農戶的參與熱情,貧困戶除前5年獲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補貼每畝1500元外,5年后按利潤的6%進行分紅,保底收益每畝為50元,同時還可通過參與工程管理管護等獲得勞務收益。這一模式,讓群眾近期有勞務收入,中期有管護收入,長遠有資產收益,實現了貧困群眾長效可持續脫貧。
界河口鎮會里村村民馬蘭柱邊干活邊與記者說:“挖坑種樹的活兒不賴,不僅綠了荒山,一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這好事不容易找!”馬蘭柱這些年一直和黃土地打交道,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從2016年開始,嵐縣將生態治理、退耕還林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在全縣推廣“合作社+貧困戶”的造林模式,馬蘭柱組建了林得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成為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年,合作社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攬1500畝綠化任務,拿到20%的項目款項后,剩余款項將在林木成活后分兩年付清。
賈引民今年68歲,是會里村的五保戶,因為窮,打了幾十年的光棍。2016年,老賈加入馬蘭柱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當年掙了4000多元,還娶了媳婦,現在的老賈干活勁頭更足了。
今年,馬蘭柱他們又承攬了縣里1800畝的造林任務。馬蘭柱說:“總的工程量近100萬元,現在干了兩個多月,社員們平均收入4000多元。”
在實際探索中,嵐縣首先將退耕還林工程、野生沙棘林改造納入試點,按照群眾自愿、公開公示原則,將退耕還林地、集中連片的野生沙棘林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及部分財政補助資金委托村集體進行流轉、折股量化,然后由村集體代農戶統一持股,并以股權的形式入股造林企業。造林企業以組建或對接精準扶貧戶的方式參加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由企業出資、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參與野生沙棘林改造和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管理、管護,以“企業+村集體組織+合作社+退耕農戶”的機制,形成“資源變資產、資金 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的新格局。
嵐縣在退耕還林工程中重點打造沙棘基地,造林公司通過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的形式獲得土地20年的經營權,在退耕還林地新栽植沙棘,村集體在土地流轉期內獲得每年每畝10元的公益金,村集體經濟不僅有收益,退耕農戶(貧困戶)在5年國家退耕還林補貼政策結束后,按照“利潤分紅+保底收益”的方式,將獲得不低于土地實際經營利潤6%的分紅,保底收益每年每畝不低于50元。在野生沙棘林改造中,企業根據沙棘的生長、樹齡狀況,向村集體支付一定數額的林地資源有償使用費,有償使用費為資產收益,70%分配給林權權利人,30%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工程由合作社負責實施,同時吸納林權權利人,改造費用由企業出資,利潤分紅按該林地經營利潤的6%進行分配。
根據初步測算,造林及管護期間,長期參與造林和管護的貧困戶年收入超過8000元,可確保實現穩定脫貧。此外,每畝退耕還林未來效益可達2000元,退耕戶每畝分紅將達160元,退耕戶最少退耕地4畝以上,最多超過10畝,僅此一項,將為嵐縣鞏固貧困戶脫貧繼續提供堅實的保障。
(作者: 景慎好 通訊員 李媚)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