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于居住區綠地的類型與性質決定了其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具有以下特點:
1.1.居住區綠地中需要有一定的游憩空間,需要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兒童設置一定的活動面積,有居民散步、游覽的道路,可活動的鋪裝場地、游戲場和簡易、安全的活動設施,適當安排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層次居民的服務內容。
1.2.居住區綠地的植物配置應根據居住環境的功能要求,按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等的生態習性合理配置,要考慮植物之間組合平、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和形態,并注意意境,要與住宅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配置方式應豐富多樣,既要符合發揮綠化功能的要求,又要符合為居民創造富有生活氣息的綠色環境的要求。居住區綠地不僅要有足夠的綠地面積,還應有足夠的綠色量,在單位面積上擁有最佳的葉面積指數、綠色體積量,充分發揮植物生態效益,便于居民游憩活動,避免過多使用綠化效應相對較小的大草坪,或以單調樹種排列的樹種。
1.3.充分利用有限的綠地面積和空間進行垂直綠化,在可能條件下進行屋頂綠化,增加綠化的空間層次和綠色量,有利與改善和提高居住區小氣候環境。
1.4.居住區綠地規模有限,功能要求不同與城市公園,設置的建筑小品體量不宜過大,否則與建筑環境的空間尺寸不相稱,其設置的數量也不宜過多。
2.居住區綠化設計的總體構思
2.1.通過對綠化用地的統一規劃,和里組織綠地空間,從而改善居住區的小氣候和環境衛生條件美化居住區環境,創造園林化居住環境。綠化設計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體現時代風貌,簡潔新穎,格調明快。
2.2.根據住宅區的功能分區和居民生活上的需求,巨住區綠化應采取重點與一般,聚中與分散,點,線,面相結合的設計原則,從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區綠化組團系統,做到局部特色與整體效果的統一,并于城市整體綠化體系相協調;
2.3.為保證居住區的空氣新鮮,陽光充沛,形成局部宜人的小氣候,居住區中的綠地面積應不少于住區面積的30%~40%;
2.4.植物配置方面,為了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盡早實現環境美,進行適當密植,并依照季節變化,考慮樹種搭配,做到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喬木與灌木相結合,木本與草本相結合,觀花與觀葉相結合,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觀.
3.居住區的綠化中的植物配置
按照居住區綠化設計的總體構思,居住區綠化中的植物配置應以下原則:
3.1.考慮住宅樓的布局:
宅旁綠地的面積和布置方式,受居住區內建筑布置方式、建筑密度、間距大小、建筑層數以及朝向等條件所影響。一般周邊式布置的建筑之間,除道路外,常形成建筑前后狹長的綠化地帶。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爭取到較好的朝向,因此是當前采用較多的住宅區規劃形式。按照這種住宅樓的布置行列式地種植喬、灌木,雖能節省投資,但比較簡單、呆板。近年來,很多物業化管理小區相繼建成,小區內配置設施完備,并且預留了足夠的綠化空間,對這種布置的住宅區多采用樓間組團綠化形式。綠化設計者應根據小區內不同的設施,將綠地自然貫穿、配置在其中,使綠化配置的更自然、協調一些。此外,還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點狀布置的建筑,起綠地布置也應與建筑布置相協調。一般來說,建筑密度小、間距大、層數高則綠地面積大,反之則綠地面積小。
3.2.考慮住宅樓的采光:
宅旁綠地應當盡量集中在向陽的一側。因為住宅樓朝南一側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氣候條件。光照條件好,有利于植物生,可采用豐富的植物種類,但種植要注意不影響室內的通風和采光。種植喬木,不要與建筑距離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種植大灌木。住宅北側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可將甬路、埋置管線布置在這里。綠化時,應采用耐蔭植物種類。另外,在東西兩側可種植高大喬木遮擋夏日的驕陽,在西北側可種植高大喬木以阻擋冬季的寒風。科學實驗證明,喬木周圍溫度冬高下低,比較穩定,所以,宅間綠化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要以喬木為主。對于那些有電線、電話線、熱力、煤氣管道通過,不適合種喬木的地方,為了減少塵土,調節溫度,要設計種植草坪。如果住宅區靠近有空氣污染的工廠或噪音很大的街道、車站、碼頭,則必須設置一定寬度的綠化帶,根據不同的危害程度,設置防護林帶的寬度。
3.3.在做住宅區綠化規劃時,居住區內的生活雜務用地必須妥善予以安排。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附近,有陽光照射的地方,設曬衣場;在樓道口左右兩邊設臨時存車處;垃圾箱或垃圾堆積處要有方便的出入口,便于垃圾的清理和運輸,此外還要適當隱蔽,以利觀瞻;兒童后活動場所應布置在里住宅較遠的地方,以保證住宅的安靜。總之,在做住宅區綠化設計時,不但要實現綠化,美化的作用;還要合理布局,從而避免綠地因設計上的缺陷而遭人為破壞的結果。否則即使種了,也是由于不方便群眾活動而受到破壞。
3.4.住宅區在綠化時,不能全部種滿樹木,應該預留出足夠的地方設置必要的器械,設施供成人,兒童休息,娛樂。凡是設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都應種植遮蔭的大喬木。
3.5.對于早期建成的小區,可能在綠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預留綠化用地不足,在小區改造過程中,水平拓展綠地的可能性不大,這是應考慮采用爬藤植物對住宅樓,圍墻等進行垂直綠化。
3.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規劃一個開放式的小花園,每個花園的構圖,布局應各有特色,使居民特別是兒童很容易識別自己的住所。
3.7.在經濟條件不具備的地方,應考慮如何利用自然生長的野草,雖然野草不太美觀,但它也可起到減少塵土、凈化空氣的作用;何況如果能加強對野草的管理,及時修剪,那么視覺效果也不會太差。
最后,還應特別強調,高質量的住宅區綠化,必須有高質量的管理水平,才能達到預期綠化美化的效果。因此,從設計、施工到后期管理都必須要專業綠化隊伍來完成。同時還應該注意到,部分居民常常是居住區綠化的直接破壞者,所以,我們要在居民區大力宣傳綠化、美化知識和作用,教育居民要愛護,保護綠地,使他們懂得他們是綠化的直接受益者,并且可以鼓勵、培訓熱心公益事業的公民共同參與小區的綠化管理。
居住區環境不僅成為整個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的整體水平及質量,而居住區環境中,綠地景觀環境又是居住者對居住區外環境的第一認識。其實,居住區綠地及綠化配置具有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拓展生活空間等諸多作用,是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基礎,因此,人們對小區綠化環境,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今天的綠化更加追求讓人參與到大自然中來實現園林式的綠化形式,但又不能奢侈,“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其實,居住區不僅僅要強調綠化率,而且綠化率也應該適可而止。居住區的綠化要巧于借景,以自然為主,人工為輔,合理利用其自然資源來形成小區的生態環境。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以改善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和建筑要互相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在植物搭配上要體現出季節的變化,在不同季節不同地方都應該有綠地空間,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木,常青灌木,長綠草坪高低參差,交相輝映,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居住區生態中的深層次作用。
結束語:
住宅區的設計要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的總體規劃,從城市用地,建筑布點,群體空間,結構造型,改變城市面貌以及遠景規劃等全局考慮,并融合意境創造,自然景觀,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總體環境,精心設計每一個部分,給人們提供一個方便,舒適,優美的居住場所,將居住與建筑,社會生活品質相結合,使住宅區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點。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資源,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讓居民區與城市自然的融為一體。
4.一個理想的現代化城市需要有一定的綠地面積來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而居住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居住區開拓新型綠化空間,進行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和棚架綠化,就成為一項極有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
4.1.開拓垂直綠化,走立體綠化之路。
住宅建筑的立面綠化有利用生態環境,植物的生長過程明顯的改善著小氣候。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降低夏季室內溫度,提高小環境的空氣濕度,增加含氧量。墻面綠化植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熱的70%左右,太陽光使植物的水分蒸發,在灼熱的陽光下,植物消耗掉大量的太陽能。空氣中水蒸汽增多,氣溫就會下降,植物有吸附空氣懸浮塵粒子的作用灰塵也就少,這些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
進行墻面綠化的方法是簡便易行的,且占地極少,可以合理利用居住區有限的空間。根據我們以往在居民區的試驗,只要有20~30厘米寬度,40~50厘米深度的靠墻小花壇,就可以進行墻面綠化了。
墻面綠化可供選擇的攀緣植物是較廣泛的。爬山虎、常春藤、地錦、衛矛、喇叭花、薔薇、藤本月季、金銀花等等都是很好的爬墻與攀緣植物。我們實驗用落葉的爬山虎和常綠的衛矛或常春藤,用觀葉攀緣植物進行墻面綠化布置,收到了很好的功能要求和園林觀賞效果。而對于諸如薔薇、藤本月季等植物,綁扎與修枝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根據德國的經驗,懸鉤子等植物最適合綠化低矮墻面,通過精心管理便能鮮花盛開,果實累累。
4.2.營造屋頂花園,開辟綠化新空間
屋頂的綠化不但可以增加一部分植物種植面積,而且還可以使屋頂雨水的排放兩減少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雨水形成蓄存在屋頂上,屋頂密封層中的溫度只會緩慢地上升到25度左右,而在嚴寒的冬季,溫度也不會降至零下。由于溫差較小,整個屋頂的熱荷載明顯的小于綠化的砂石平屋頂的熱荷載。
屋頂綠化的優點甚多,以至于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60—80年代相繼建造了各類規模的屋頂花園和屋頂綠化工程。如美國華盛頓水門飯店屋頂花園、英國愛爾蘭人壽中心屋頂花園,日本別子銅山紀念館屋頂綠化等等。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屋頂花園和綠化,由于受到基建投資、建造技術和材料等影響,還處于起步階段。
實用、精美和安全是營造屋頂花園的三要素,而“安全”是屋頂花園的保證。屋頂的承重能力和防漏處理則是保證屋頂花園的安全的關鍵。特別是利用原有住宅建筑屋頂改建屋頂花園尤其要處理好著兩個問題。目前的住宅建筑在屋頂的荷載設計上基本在150KG/平方米,這就要求在營造屋頂花園時,綠化苗木種植土層、過濾層和防漏處理層以及雪、雨等自然因素的總重量不得超過150KG/平方米。
首先,我們在種植土中加入了蛭石等輕質材料,同時,把種植土層控制在25厘米左右,過濾層和防漏處理層采用超薄型架空混凝土板結合防水卷材的方法,綠化設計盡量采用低矮花灌木等措施,成功的營造了1500平方米住宅樓屋頂花園。
4.3.充分利用空間,大力發展陽臺和棚架綠化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居室和道路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陽臺綠化,不但能滿足人們屋內擺花的需求,改善居室空間環境,還能美化建筑物立面。而棚架綠化,除了有遮蔭、美化等效果外,更能彌補居住區綠化用地不足的缺陷,為改善居住區小生態環境作出貢獻。
陽臺綠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植物的選擇亦很廣泛。只要掌握安全和實用這兩個原則就可以了。目前,居室擺花與陽臺綠化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們美化生活的時尚。選擇常綠耐蔭的溫室觀葉花卉,如文竹、龜背竹、吊蘭、花葉常春藤等等,都能很好的改善居室環境。而這些耐蔭植物,一般一周內只要有2至3天的光照,即可滿足它們的要求。
棚架綠化的優點更是自不待言,植物選擇除了紫藤、常春藤等攀緣植物外,還有葡萄等經濟植物,不但能增加綠色濃度,創造經濟效益,還能提高人們的文明程度,真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我國城市綠化水平及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需要與國外相比都有極大的差距。開拓居住區新型綠化空間,無疑是縮小這個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建筑物以及一切可以進行園林綠化的場所,進行居住區綠色空間的再創造,建成花園式的小區是人們的期盼,也是園林工作者努力奮斗的目標。
來源:互聯網
來源:互聯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