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態規劃 » 正文

      政策綠意能再深幾許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3-16  
      轉型升級是眾多行業企業面臨的緊迫問題,但發揮引領、鼓勵作用的政策如何更給力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資料圖片  中國環境報記者
       

      轉型升級是眾多行業企業面臨的緊迫問題,但發揮引領、鼓勵作用的政策如何更給力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資料圖片

        中國環境報記者 班健

        編者按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

        但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在外部需求不振、落后產能淘汰、勞動力成本提高、環境標準提高等各種復雜因素疊加下謀求轉型,確實很難很累。企業能否抓住時機完成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考驗著企業自身的適應能力,也考驗著國家政策是否科學、及時、匹配、可操作。

        這兩年,政策密集發布,實際執行效果如何?有沒有不匹配、不合適的地方?兩會期間,采訪一些代表、委員,也與一些企業進行交流,業界期盼著好政策,也期盼著政策能真正落地,真正發揮政策的宏觀調控、產業導向、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的作用。

        為此,企業周刊將開辦《政策能否更給力》欄目,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業入手,梳理政策,我們也希望聽到更多企業和基層的聲音和建議。

        2014年,企業日子有多不好過?說累說難的企業很多,連一向高大上的央企,也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變成恐龍。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說, 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又遇上低油價,傳統石油行業轉型迫在眉睫,我們現在是頭“大象”,如果不改革很快就成“恐龍”了,“恐龍”剩下的日子就更短了,所以必須得改。

        怎么改?看看企業怎么說,政策給力否?

        處在非常關鍵的轉型升級的痛苦期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帶著17份議案和建議參加兩會,其中,關于免征電池消費稅/降低稅率及調整征收環節的建議、關于嚴肅政府規章、盡快落實鉛蓄電池行業環保核查職能部門的建議、關于推動鉛蓄電池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建議等都涉及政策使用。

        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他帶來了行業和基層的呼吁,希望政策制定更科學、更有效。談及政策是否給力、是否匹配,張天任指出,政策要有利于產業向中高端調整,要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送達問題。

        這個政策到底是什么意思?

        記者了解到,2014年,和其他行業一樣,電池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在加快。天能等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實施清潔生產,抓好自身的環保審核,積極應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產品結構等。

        張天任說,現在全面的投資下去了,但后期效益還沒顯現出來,處在非常關鍵的轉型升級痛苦期。

        這時候企業就特別需要政策明確的指向。需要政策真正地鼓勵先進、淘汰落后,但有些政策,卻讓企業不明覺厲。張天任說出了很多企業的心聲,“有的政策發布到底是什么意思?”

        張天任指的是,處在行業調整的艱難時期,此時開征消費稅,這個時機是否合適?他在議案中指出,現在對電池行業增加4%的消費稅,沒有起到調節作用,4%的消費稅可能會壓垮整個電池行業。

        4%消費稅調節了誰?

        事起2015年1月26日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的《關于對電池涂料征收消費稅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5年2月1日起,將對各類電池征收消費稅(部分電池免征),在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環節征收,適用稅率均為4%;鉛蓄電池自2016年1月1日起征收”。

        張天任解釋說,電池大多為消費類產品,電池制造業小規模企業多,銷售環節很多直接面對網點和終端,目前對這類企業納稅管理尚不規范,普遍存在企業納稅產品比例低、產品有低價優勢的現象。

        而征收消費稅,對骨干企業、規模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均會嚴格遵照政府規章執行,但直接面對消費市場的部分小規模企業,因可不開具發票而不用繳納消費稅。

        所以,在當前本身已不公平的市場條件下出臺消費稅政策,客觀上更支持了小規模企業和非規范企業的發展,對大型骨干企業的健康發展有失公平。

        行業利潤低迷,出臺時機是否合適?

        記者了解到,過去20年電池產業高速、低成本擴張,國內電池工業產能也出現過剩,加之國外品牌參與國內市場競爭,整個電池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企業盈利水平低,行業基本是微利經營。

        據統計,2014年全國電池行業主營收入平均利潤率僅有4.37%,比全國輕工業平均利潤率低約50%。

        一些大型企業由于持續進行技術裝備、環保設施升級,受制于投入大、環保設施運行費用高等因素,部分企業甚至處于虧損狀態。2014年下半年以來,電池行業利潤總額持續下滑,至12月份同比下降了28.4%;目前全行業虧損面繼續加大,虧損額明顯上升,其中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額占了68%。

        從行業龍頭企業和國有企業2014年的業績看,多處于微利狀態,如果再征收4%的消費稅,企業經營會更加困難,市場喪失,并將加速壓垮整個行業。

        靠誰改變劣幣驅除良幣?

        目前市場“劣幣驅除良幣”的問題不少,只能依靠政策調整來解決。好的政策能激發產業發展,但如果政策制定不周,反而會加劇“劣幣驅除良幣”的問題。

        張天任指出,消費稅的征收對象是制造企業,并不是消費者,但通過征收這樣的稅,會導致稅負向消費者轉嫁。另外,部分企業可能會通過減少技術裝備和環保投入、停用環保設施等來消化因消費稅征收增加的成本,增加環境污染的風險。如此說來,消費稅的征收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鼓勵落后和不規范經營的作用。

        要有利于產業向中高端調整

        那么,政策究竟該怎么著力?一個基本原則是,政策要有利于產業向中高端調整。

        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兩會記者會上指出,我們是在全球競爭的經濟體系下,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特別是做強,不能靠保護落后來實現,要依托提高生產效率、依托技術創新來由大變強。而它的重要推手,就是提高環保要求。好的經濟政策從來都是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而環保本身也是當前和今后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但他同時指出,目前,我們的環保政策還沒有和經濟政策等實現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賈康也指出,我國整體環境稅收政策缺乏系統性,相關稅收優惠也缺少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環保效果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基層的聲音也反應了政策的融合不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環保局副局長蔣效軍告訴記者,對基層環保部門來說,一是環保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的配套性問題,存在外部政策的不匹配問題;二是環保政策內部也有政策不配套、不匹配的問題。

        政策著眼點多考慮環保

        業內人士指出,國家制訂政策和規章的著力點應放在鼓勵行業規范治理、技術環保裝備升級,提高環境保護和職業健康水平等方面。

        張天任在議案中建議,在當前國家戰略競爭和產業全球競爭這個關鍵發展階段,電池行業處于微利和虧損的情況下,征收消費稅不利于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也缺乏可操作性,建議免征或緩征電池消費稅,在條件成熟時再考慮擇機出臺。

        張天任指出,資源綜合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但應區別對待:環保達不到要求的企業,不應再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對環保達到要求的企業,應適當增加增值稅退稅比例,確保環保達標企業在成本競爭優勢上“不吃虧”。

        由此可見,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能否讓環境保護真正發揮倒逼、調控作用,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讓傳統產業從中端制造業向高端、科技型的產業升級,考驗著政策的智慧和融合性。

        張天任等代表呼吁,政策要明確支持方向。各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都要有鼓勵產業向綠色、低碳發展的基本思路,要有綠色理念,以此激勵和支持企業研發和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淘汰落后工藝和裝備,推進產品向中高端發展,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相關鏈接

        消費稅

        消費稅是以消費品的流轉額作為征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我國是在1994年稅制改革中新設置的一個稅種。消費稅實行價內稅,只在應稅消費品的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環節繳納,在以后的批發、零售等環節,因為價款中已包含消費稅,因此不用再繳納消費稅,稅款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消費稅以稅法規定的特定產品為征稅對象,即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產業政策和消費政策的要求,有目的地、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消費品征收消費稅,以適當地限制某些特殊消費品的消費需求。消費稅按不同的產品設計不同的稅率,同一產品同等納稅。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